凌晨去掛號建檔擠破頭 龍年生子難應該怎么辦?
產婦多、醫生少
醫院也有苦衷
很多孕產婦覺得醫院是在拿建檔這件事“卡”她們,其實這對醫院來說,真是逼不得已的選擇。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副主任楊慧霞教授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建檔難的問題,是隨著到大醫院看病的孕產婦越來越多而變得突出的。”面對一日多過一日的患者,醫院不得不根據自己的床位數、醫生數等醫療資源,提前做好安排,否則勢必影響正常的診療秩序和疑難危重病人的及時診治。
張為遠,中華婦產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婦產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至今仍一周出兩次門診的他,對孕產婦們的擁擠與辛苦了然于胸,然而卻只能用“無奈”兩個字表達自己的心情。“按北京婦產醫院現有的醫療資源,每個月接受800—900名孕產婦建檔,再加上100—200名危急重癥孕產婦,建檔量在1000人左右是比較合適的。”但目前產科一天的門診量就達到了900人上下,遠遠超出醫院的承受限度。張為遠表示,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已經想盡了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將病床數從187張增加到了220張左右。
既然醫療資源少,為什么不能多設床位、多招聘醫生緩解孕產婦就診難?北京婦產醫院宣傳科巢偉說,資源的擴大永遠趕不上患者數量的增加,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在這種情況下,北京朝陽醫院婦產科主任張震宇表示:“龐大的患者數量讓醫院和醫生都不堪重負,不少醫生無法承受婦產科繁重的勞動與精神壓力,選擇調崗或辭職,產科醫師隊伍發展的萎縮狀態短期內沒有逆轉表現。”
在孕產婦抱怨自己建檔難、排長隊、“等候3小時、看病3分鐘”的背后,產科大夫超負荷的勞動則很少有人關注。2月14日,記者跟隨北京婦產醫院產科副主任于松出了次門診,發現醫生的工作時間之長、強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2月14日中午12時50分,十多個孕婦和家屬組成的一道“人墻”,將于松嚴嚴實實地圍在北京婦產醫院產科門診二診室里。護士在診室門口隔著“人墻”大聲喊道:“主任!您別著急!下午門診大夫來了,我安排她到別的屋!”說完她轉身對坐在走廊候診的孕產婦問道:“請看于大夫門診的舉下手。”這時一下子齊刷刷舉起來10只手。于松這天上午的門診,足足看了83個號,其中光加號就有43個,比正常掛號的還要多。
下午兩點結束門診時,記者問于松什么感覺?她抿了抿干澀的嘴唇笑著回答:“說實話,真是又累又餓。”從早上8時20分走進診室到下午2點離開,整整6個小時沒吃沒喝、沒上一趟廁所。而此時,還有一臺手術在病房等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