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姚明到林書豪職業籃壇東方面孔 默默堅守勵志傳奇
中國籃球的未來之夢
現在有不少人在問,什么時候中國也能培養出自己的林書豪?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籃球就以出后衛和前鋒聞名,“小、快、靈”的風格正是以錢澄海、楊伯鏞以及后來的吳忻水、宮魯鳴為代表。他們都有林書豪的特點,只是那時候的中國籃球鮮有和世界強隊抗衡的機會。
中國籃球的第一代國家隊主教練牟作云,畢業于籃球誕生地美國麻省斯普林菲爾德學院,是籃球創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的學生,中國籃球的起步僅比美國籃球晚4年。上世紀50年代指導中國男籃抗衡世界強隊的主教練陳文彬曾是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生,他的著作集《探索中國籃球發展之道》主要思路就是“積極主動、快速、靈活、準確、多變”,這依然是今天世界籃球的潮流和趨勢。新中國籃球的崛起和奠基,主要依靠上世紀50年代一批來自大學的球員和教練。
在體育和教育一體化的美國脫穎而出的林書豪,是典型的“中國原料,美國制造”。他的成功之路,對中國籃球和中國體育的未來發展也是很好的啟示和借鑒。
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迄今為止中國人在競技體育領域取得的絕大多數金牌,得益于上世紀50年代建立的封閉式、缺少足夠文化教育的專業集訓體制,在林書豪之前闖蕩NBA的姚明、易建聯、巴特爾都是在這種體制下成長起來的。
古人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林書豪有著和大多數中國籃球選手同樣的身體條件,在他成功之前,恐怕沒人會相信一個華人運動員能夠實現哈佛畢業生和NBA明星兼得,而且是在競爭最激烈的組織后衛位置上。
在體教一體的美國,依林書豪模式成長起來的籃球及其它項目的運動員比比皆是。美國雖然沒有類似我國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但是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NCAA)每年舉辦80種以上不同項目的全國聯賽,滿足學生對不同項目的愛好和參與,相當于我們國家的全運會、城運會、青年錦標賽和大學生運動會的綜合體,而且隨學歷年同步舉行。對于各項目的運動員而言,數、理、化和文、史、哲的文化課與他們的競技表現同樣重要,文化課不及格往往會失去訓練和比賽的資格。
姚之隊的負責人、和林書豪同樣有著美籍華人背景的章明基說:“美國是一個體育明星輩出的國家,林書豪只不過是另外的一個。林書豪不是一個個體現象,很多美國小孩都像他這樣,球打得好,書也讀得很好。林書豪給中國籃球界最大的借鑒和思考是他的成長軌跡。把籃球當作一種興趣、愛好去培養,這跟花很多時間逼著小孩去做一件事是不一樣的?!?/p>
為什么中國沒有出現成長經歷跟林書豪相似的球員?“這跟體育在教育體制里面的地位有關系。林書豪是從小就喜歡籃球,不斷追夢,在很大程度上他打的是‘精神籃球’。其實,在中國想追夢的小孩也有很多,應該給他們提供追夢的環境和機會,”章明基說。
前任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元偉也和章明基有著同樣的觀點。他說,現在中國喜歡籃球的青少年很多,但缺的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環境、競爭氛圍和年齡梯次互相銜接的體系。
“構建這么一個體系不能光靠政府,缺少社會、市場這塊是不行的?,F在我們有了一定的基礎,除了原有的體校、青年隊體系還在發揮作用外,大學生以及高中、初中學生的聯賽也有了,只不過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此外,相互之間的銜接也需要加強,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的體系?!?/p>
籃球是誕生在美國校園的一項運動。1891年,發明了籃球運動的奈史密斯博士說過:“籃球的本旨是強身健體、凈化頭腦、崇高靈魂?!被@球一開始就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
姚明與林書豪是生活中的好朋友。林書豪會參加姚明舉行的慈善賽,姚明也會分享林書豪每場比賽之后的心得。同為龍的傳人,他們可以用英語談得非常投機,林書豪把姚明稱作自己的導師,而姚明從來都謙稱無法給書豪任何建議。
在談到兩人成功的共同點時,姚明意味深長地對新華社記者說:“愛好是一切的原動力。促我能夠堅持的,更多的是愛好。任何教育手段和集訓方式,都不應該太功利。教育是人自身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方法。如果是功利地去追求,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
姚明重返校園,林書豪厚積薄發,這些都為處在改革十字路口的中國體育和中國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參照,打開了通往未來的一扇門。
不斷改革的中國體育,將來一定會出現像林書豪這樣體學兼優的“雙核”戰士。但體育的至高目的是為了讓擁有夢想的青少年有機會享受體育的樂趣,而中國的競技體育也會因此擁有更加牢固的基礎。實際上,體育“強國之夢”的最高境界,絕不是永遠雄居奧運會金牌榜首,而是讓更多的青少年接受體育的教育和體驗,為社會培養身心健康的優秀公民。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