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多數國人休閑時間缺乏 過于忙碌降低幸福感
年收入10萬元是休閑門檻
忙碌的城市總有一些共同點:外來人口多、快餐店多、交通便利、物流興旺、城強民富、跳槽現象頻繁、品牌消費流行、交通事故多、排隊多、人們的身體和精神狀況堪憂等等。而閑暇的城市卻各有各的姿態:一張八仙桌,一壺濃綠茶,樹陰下、門庭間,麻將、棋牌,是很多南方家庭居家旅行的必備單品,哪怕吃吃喝喝都是工作的狀態。慢節奏的生活,不等同于游手好閑,當然也未必就是“有閑有錢”。
根據“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數據顯示,休閑時間較少,也就是最為忙碌的地區集中在遼東半島、長三角和京津地區。這些地區也是當前經濟發展較快、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
從這個分布看,閑暇經濟研究中的“閑錢悖論”(有閑和有錢不能得兼、收入高的地區通常休閑時間少)表現得較為明顯。尤其,人均收入處于國內頂端的北、上、廣的休閑時間在所有343個受訪城鎮中的排名十分惹眼:北京的休閑時間排239位,上海排177位,成為中國最忙碌的城市之一,廣州的表現勉強及格,排第95位,成為在休閑和收入上較為均衡的城市之一。
休閑,是對工作的替代,是種比較昂貴的商品,需要用收入來購買。在收入水平沒有越過“休閑門檻”之前,在社保水平沒有達到“休閑安全線”之前,人們無法實現“有閑有錢”的和諧狀態。人們只能犧牲收入去換取休閑,或是靠減少休閑來獲得更高的收入。
本次調查證明,年收入10萬元大概是收入上的“休閑門檻”所在: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較低收入人群中,12.01%的人沒有休閑時間,休閑時間在1~2個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而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較高收入人群中,只有5.87%的人沒有休閑時間,休閑時間在2~3個小時之間的比例最大,休閑時間在3小時以上的高達33.87% 。
本次調查中,70%的受訪者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也就是說,大部分國人依然處在“閑錢悖論”的掙扎之中,并無法保證同時擁有高收入和高閑暇。
如何擺脫這種掙扎,如何實現自由和快樂。閑暇經濟理論指出:第一,在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長的收入分配調整和社保提升勢在必行,這是對閑暇的基本保障;第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生活方式的轉變來配套,積極健康的閑暇活動能高效地積累人力資本、營造優良的制度氛圍、提高國民的消費動力、激發原創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此類生活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和活水之源;第三,學會工作,更要學會休閑、學會生活。
“閑暇經濟”將成為文化發展的先導,成為“生活引領經濟、自由激發創新”的新經濟形式。這種新經濟的表率,就是遙遠而美麗的北歐地區。該地區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國家群,北歐五國的人均收入在最近20年穩居全球的前二十名,同時,北歐人的休閑時間和休閑活動也走在全球的最前列。這是一個典型的“有閑有錢”的社會。北歐人用更少的時間,獲得了更多的收入,玩得更多,掙得更多。
國人的休閑時間不夠充分,但更讓人遺憾的是在閑暇時間內的休閑安排。
調查顯示,國人最熱衷的休閑活動是“看電視”和“上網”,這兩項選擇并不受人口統計特征的影響,表現出穩定性和全民性。同時,體育健身、學習培訓、社交娛樂的從事比例很小。被動而消極的休閑活動,占據了國民大多時間,大眾休閑時代仍未到來。
看電視和上網這類活動,在閑暇經濟學研究里,都算是相對被動型的休閑活動。而當一個社會休閑活動單一,且多是從事這種被動型的休閑活動,不利于提高從事者的效率,不利于激發創新思維時,我們通常認為,大家患上了“休閑病”。
如果說這幾十年,中國人激發出了無窮的工作熱情,學會了如何工作、如何掙錢的話,那么現在,或許已經到了該學會如何玩,如何花錢的時候了。有一種說法是,不會玩的人,就不會學,這是閑暇經濟研究的一個真理性命題所在。
專訪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胡大源
幸福感源于對未來的預期《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張璐晶|北京報道
從2006年關注幸福感開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胡大源和央視財經頻道的“經濟生活大調查”一起走過了6年的時間。“老百姓從來不用GDP來衡量幸福。”2012年,對比6年的數據積累,胡大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與老百姓幸福感最密切的就是對未來的預期。”
收入問題連續四年成為“第一難題”
收入問題在6年的經濟生活大調查中都是百姓關注的焦點問題。
胡大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2012年,中國百姓預期自己收入會增加的比例達到了54.4%,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人對今年的收入增長是有信心的。具體到地區,胡大源介紹,最為樂觀的受訪者來自上海、重慶和海南。而從年齡段來看,這6年對收入增加最有信心的,始終是18歲到35歲的年輕人。“這一結果也符合地區經濟發展和年輕人的特點。”胡大源說。
調查顯示,2011年,百姓最關心的國內經濟生活事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物價上漲,第二位是個稅免征額的提高。“顯然,這兩件事都跟收入有關。”胡大源說。與此同時,在2012年百姓最期待改善的問題中,排在首位的仍然是收入狀況,高達65.25%的受訪者選擇了“希望未來收入狀況能有所改觀”。而且在本次調查中,列出的6種家庭困難中,被選擇最多的選項仍然是收入(54.62%),收入問題已經連續4年排在百姓家庭主要困難的第一位。“這表明如何切實提高百姓的收入、如何從根本上改善民生仍然是我們面臨的艱巨問題。”胡大源說。
50%的人認為房價會下跌
在歷年的“經濟生活大調查”中,房價一直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之一。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出席兩會記者會時也明確表示,“房價還遠遠沒有回到合理價位。調控不能放松。”
樓市調控政策雖然密集出臺,但是調控效果并不明顯,也處處體現在受訪者給出的答案之中。
在今年的調查中,有30%的受訪者認為,2012年自己所在城市的房價會下跌10%以內,21%的受訪者認為會下跌超過10%,24.5%的受訪者認為房價仍會保持現狀不會有太大變化。預計房價下跌超過10%以上的城市前三位是南昌、沈陽、杭州;預計房價上漲超過10%以上的城市前三位是昆明、南京和太原。
胡大源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排名在前三位的有買房意愿的省份是黑龍江、廣西和海南。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預計房價下跌或上漲的前三位城市,都不屬于這三個省份。胡大源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消費者沒有“追高”或者“逢跌買入”等“投機”心理,更多的是“剛性需求”。
不過,胡大源也指出,調查顯示,2010年有買房意愿的人占41.6%,但2011年實際買了房子的人只有24.88%。這一數據的變化也正說明了房地產調控正在影響人們的購房心理,降低了人們的實際購買力。“CCTV經濟生活大調查(2011-2012)”編委會
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周刊》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
中國人幸福指數為69.84分 公務員幸福感排第一
婚姻里最有幸福感的男女年齡差
帶張愛人照片 增加幸福感
中國女性幸福感強于男性
有幸福感支撐的GDP更有意義
婚姻里最有幸福感的男女年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