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生性別比首次"三連降" 男性盈余仍超10%
各地整治“兩非”,不讓“女孩失蹤”
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國家人口計生委、衛生部、公安部等6部門聯合開展集中整治“兩非”專項行動。
海南省儋州市王五鎮農民蔡某,眼下懷孕已經4個月。由于頭胎生的是女孩,第二胎便想生兒子。她和丈夫托親戚聯系醫院,打算做B超看看孩子性別。沒想到,親戚對他們說:“如今醫院的B超室都安裝了‘全球眼’,醫生不敢違規。”
儋州市是海南省出生性別比失衡情勢嚴峻地區,“打非辦”在全市19家醫療機構的B超室安裝了22臺“全球眼”攝像鏡頭,監控終端設在衛生監督所,對全市孕婦B超檢查進行實時監控。
據海南省人口計生委主任隋枝葉介紹,儋州市建立和完善了B超檢查、終止妊娠藥物使用和憑證引產管理制度。如規定在為孕婦進行B超檢查時,要有3名醫務人員在場互相監督,檢查結束后,3名醫務人員一起登記和簽名;病歷隨時接受衛生、計生部門的監督檢查。
但這監控的只是正規醫療機構,“女孩失蹤”的背后,還有一個隱蔽的“兩非”黑市。
為打擊地下“兩非”行為,儋州市衛生局還建立反查制度。市衛生監督所每10天,對設有婦科、B超檢查的醫療機構引產女嬰情況進行回查,發現異常情況溯源調查。
該市人口計生委加強出生實名登記監測,每月分析全市出生性別比情況。而“打非辦”設立了舉報投訴電話,每案獎勵舉報人3萬—4.5萬元。
各地也開展了整治“兩非”的專項行動,查處典型案件成為其中的重點。2011年,江西省共查處“兩非”案件2064例,是2010年的3倍多。其中,公立醫院147例。吊銷醫務人員執業證書312份,開除或解聘醫務人員197人,刑拘或判刑83人,經濟處罰1072.6萬元。這一年,全省出生人口性別比首次下降到120以內,達到119.25,創10年新低。
“我們查辦‘兩非’案件的力度,極大地震懾了不法分子。”江西省人口計生委宣教處處長李先春說。
改善女性生存發展環境才是治理根本
性別比長期嚴重失衡是社會背負的“高利貸”。張建指出,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除了查處“兩非”行為這一“治標”之策,更要“治本”——營造有利于女性健康成長的政策環境,推進兩性的公正、平衡發展,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
傳統觀念認為,農村的男孩偏好是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增加收入和養老問題,是經濟因素所致。
然而,一項對我國欠發達地區人口問題的調查報告顯示,近些年來,在經濟貢獻方面,生男并不比生女強。
事實上,在我國沿海等較富裕地區,發達的經濟條件和日益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并未有效遏止出生人口性別比攀升的勢頭。
“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實質上是女性發展權益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楊菊華認為。目前,我國婦女除了教育程度增長的幅度基本趕上男性外,其它指標都明顯落后:在經濟生活方面,女性雖然廣泛地參與社會勞動,但職業聲望和收入不高;招生招工時,條件等同情況下,往往取男舍女。
為從源頭上預防“兩非”行為,改善女孩生存和發展環境,2003年開始,國家人口計生委在全國開展關愛女孩行動,通過建立行為約束機制、利益導向機制,制定有利于女孩成長及其家庭發展的社會經濟政策和社會保障制度。
比如,江西省開展“陽光助學行動”,全省12468名農村女孩就讀高中期間,每人每年獲得1000元資助。同時實施計劃生育“綠色養老”工程,省財政投入8000萬元為16萬戶農村計劃生育純女戶家庭免費提供500元苗木,幫助他們創造“綠色財富”,一定程度上解除他們養老的后顧之憂。(記者 李曉宏)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馬原
相關新聞:
生女比生男更幸福?
新《婚姻法》出臺后 女方購房比例上升接近男方
2011勞動年齡人口比重74.4% 2002來首下降
印度平衡男女比例生女兒獎5000盧比
2020年3000萬人打光棍 我國男女出生比全球最高
統計局:去年出生男女性別為119.45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