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
知識就是力量,奮斗永無止境,但當身體已經無力,這些正直青春,本該屬于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年輕人卻一個個告別人世,留下了未完的故事和遺憾悲傷。
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院在對92個過勞死案例進行分析后,發布報告指出,近年來過勞死發病率直線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業過勞死年齡最低,平均只有37.9歲。去年五一節期間,智聯招聘一份對3000多名職場人的調查顯示,近三成人勞動節期間需要加班。而搜索五一加班這樣的關鍵詞,我們看到更多的討論集中在如何計算加班費上。當加班成為很多白領被動的無奈接受,酬勞補償的背后卻是無法保障的健康。就在幾天前,有媒體發起了一項你平均一周加上幾小時的調查?超過一半的人投票選擇了“我已經腦殘了”這一項。沒日沒夜的苦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自己身體不適的忽視,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危險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
廣東某醫院心理科主任 何日輝:
因為大家心理壓力都比較大,你要學會很多釋壓的方法,尤其是適合于自己的,這個很重要。比如說運動或者旅游,或者跟朋友去傾訴。
勞春燕:
有人說現在的中青年是累倒的一代,有多累法呢?咱們一塊來看幾項調查。一看,首先說從人的感覺上來看,這些癥狀你有嗎?在一項有13065人次參加的調查當中,回答說感覺到疲勞的一共28.8%人,一共是10000多人感覺到自己非常疲勞,出現肩頸僵硬,還有頭痛或胸悶的癥狀,還有15.7%的人感覺到衰老感,未老先衰。
再來看,為什么會那么累呢,看看他們每天工作多少小時?8小時以下的,22%。只有兩成。8-10個小時的將近五成,10個小時以上還有將近三成的人數,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
那休息的時候,能不能休息呢?是不是經常要加班呢?不常加班的人53.1%,常常加班的人已經接近了50%。其實這猝死并不是沒有端倪的,如果說猝死是一個質的變化,是一個結果的話,那么過勞其實就是一個量的累積,是一個過程。
那么到底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是不是能夠防的呢?過勞成因是什么?我們接下來就來連線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的副教授、人口健康學的博士王存同。王教授您好。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王存同:
你好,主持人。
勞春燕:
首先請您回答一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猝死是不是猝不及防的?因為現在我們發現,很多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特別是很多中青年的朋友都在問一個問題,覺得自己平時非常累,可能也是亞健康的狀態了,似乎猝死的危險就在自己的身邊,所以這個問題要請您來回答,是不是猝不及防?
王存同:
我覺得這一點不能造成心理恐慌,實際上猝死是可以防范的,如果能夠加強個人的生活習慣去防范它的話一定是可以預防的。
勞春燕:
怎么防法?
王存同:
第一個,首先要意識到生命首先是我們自己的,其次才是社會的。如何能做到強身健體,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這是我們要轉換的一個理念。過去的口號總說,我們要去為祖國獻身,但是現在我們要強調為祖國健康工作,一定要自我減壓,然后注重一種心理的干預,來緩解工作壓力。并且強化一種社會支持。
另外,從個人內心來講,一定要把握自身的期望值,量力而行,不要盲目地和別人攀比成績或者合理的安排工作勞逸結合,然后態度樂觀向上,自我的心理調節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很多青年人或者說中年人總是把自己設定一種非常高的目標去追求,導致了過度的身心疲勞。
其次,我說在個人防范的基礎上,那么就是要強調一個社會的防范。我們知道中青年的人群可能是處在一個健康、亞健康、疾病導致的工作負荷如果大的情況下,就可能引起這種過勞死這種情況。因此,我認為從社會制度上也應該制定一些相應的社會保障,來促進中青年的健康水平。那么這種有效的途徑就在于一個制度的完善,像在一些發達國家都采取事前防御和事后救濟相結合的辦法,平時多給員工做體檢,這種都是可以的,這種定期的體檢制度,包括健康知識的傳播,包括健康風險意識的提高,我覺得在我們社會制度里面要加以加強的。
勞春燕:
或者說不管是社會,還是企業,還是個人,怎樣來加強人的健康管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防過勞死或者說預防猝死的關鍵問題。另外請您來分析一下原因,剛才您已經提到一部分了,我們說過勞死,過勞死是不是就因為過勞才會死?這跟我們生活習慣或者運動習慣有沒有直接的關系?
王存同:
我覺得過勞死是這樣一種狀況,它是源于勞動者長期的超時勞動或者高強度勞動,以及由此相關的一種精神壓力所導致的突然死亡,更是一種超過負荷壓力的積累所導致的生命和運動的萎縮,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方面,引發的這種類似于一根稻草壓死最后一個人,就是長期過勞,疲勞成疾。另外一段時間,你在相對短的時間里面負擔激增,連續工作,或勞動,或出差,并且有已知的或者說潛在的一些疾病,例如以前就伴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缺血等等這種癥狀,還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過量的飲酒或者說藥物成癮,睡眠不好,饑餓,暴食等等,還有一些伴隨著情緒變化,像緊張、憤怒、焦慮,或者遇到其他生活上突然遇到一種不稱心的事件,像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過勞死的風險。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來這種過勞死呢?我想過勞死之所以引起那么大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對此比較擔心、害怕,仿佛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剛才講了這種過勞死是可以預防的,那么近年來為什么出現過勞死頻發的現象呢?我們自己常年的調查和研究認為,中青年過勞死是經濟社會轉型、競爭加劇、社會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這四個因素和個體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一種綜合結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過勞死雖然看似是個體的原因直接導致的,但卻與制度的積壓是高度相關的。我們認為這兩點呈現一定的因果關聯。
勞春燕:
所以他有一個社會背景的。確實我們也看到過勞死的概念是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從日本開始被提出來的。
王存同:
是的。
勞春燕:
所以跟經濟高速發展,跟GDP甚至是有某種關聯的,可以這樣認為嗎?
王存同:
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這兩點是高度相關的。那么我們在分析的時候,我們提出來這樣4+1因素的影響結果。那么這四點,其中第一點就是社會轉型期結構性緊張的一種沖擊。就像我們在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人口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老齡人的增加。大家知道是要靠中青年來撫養老人和孩子的,這樣一下來老少的撫養比就增加了,就迫使中青年的撫養壓力增大了。那么同樣在組織管理中,這種制度的積壓是不可忽視的。
勞春燕:
王教授,您分析的非常全面了。這里面關鍵的一點,您剛才也多次提到了,關鍵是社會的壓力太大,對個體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上有老,下有小,房子,票子,車子,哪一項都是壓力。盡管如此,但是我們反過來也要問一句,壓力最大,但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做一些調整呢?說到這兒,就讓人想起一個人來,他就是復旦大學的一位教授,她叫于娟,她的博客曾經感動了很多人,因為她的博客是用命換來的文字。一塊再來重溫一下。
字幕提示:
于娟:
我希望有人關注我命換寫出的文字,我希望有人能透過我的文字關注到自己的健康,關注到自己偏離生活的生活方式,我希望有人開始早睡早起,開始減少應酬,開始不再嗜煙酗酒,開始分些時間給家人,而女孩子們開始注意自檢。即便你無所謂,你對家庭不能無所謂,即便你對家庭無所謂,但是家庭對你不是無所謂。
解說:
今天仍有人在轉載這段博客文字,而博客的總點擊量也已經超過了1400萬,但是博客的主人卻無法享受這份被關注的榮耀。因為早在去年4月19日,她就已經離開了人世。她的名字叫于娟,寫下這些文字時,醫院CT報告已顯示,她全身骨頭發黑,脊椎彎曲,癌細胞擴散到全身軀干,她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她寫了六萬多字的博客日記,博客的名字叫“于娟:活著就是王道”。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我只想要我兒子有媽,要我父母有女兒,要我愛人有妻子。
解說:
如果還活著,于娟今年也僅僅34歲,而她短暫的人生履歷,原本光彩奪目到艷煞旁人,用她的話來說,論事業,本科、碩士、博士、出國,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拿下兩個碩士學位和一個博士頭銜,回國后又在復旦大學擔任講師。而論家庭,結婚八年,育有一子,和睦美滿,但這一切都隨著2009年10月,于娟被檢測出癌癥晚期,戛然而止。當時于娟被告知,她連動手術的機會都沒有。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生前最后一次生日
解說:
為了支付昂貴的治療費,于娟賣掉了自己剛買的新房,以及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全家人不得不租房生活。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就是每個人都像陀螺一樣,你在轉的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說我是被迫停下來,所以我能看得清楚大家當一個旋轉的陀螺時的一個狀態,我希望大家不要轉得太快,因為這樣很容易像我這樣跌下來什么都動不了。
解說:
于娟曾自認為身體很好,14年的病歷卡上都只有兩三行字,她為什么卻一下子就到了癌癥晚期?從2010年5月起,于娟開始在博客中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在將近14年的求學奮斗中,為了考研、考博和各種證書,她基本沒有凌晨前睡過覺。工作僅僅一年,無論國際、國家、省市的項目她都全部攬入,而且她打算在兩三年內做到副教授的崗位。于娟說她在30歲之前有著太多的欲望和目標。
字幕提示:
于娟生前影像
于娟:
因為我以前就是想讓自己的父母過好一點,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想換一所大一點的房子,想過得稍微舒服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