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只能去超市
——追求整潔的市容市貌,也需通過細致安排兼容市民的基本需求
下班后,順路在家附近的菜市場挑幾樣新鮮蔬菜好回去做飯,是許多市民已習慣的生活。然而,隨著近幾年各地加大對馬路菜場的清理整頓,不少人發現,買菜只能去超市,再無從前的方便和從容。
“小區門口的幾個菜攤水果攤,最早是挪地方,然后縮小規模,再后來徹底消失了。”北京市民凌云對此深感不便。凌云是自由職業者,住在五棵松附近的一個小區,每到下午都要買菜做飯。菜攤沒有了,她要走遠些到超市買菜。“超市的菜,一來貴,二來不新鮮,真的不如傳統的菜市場或小菜攤好。”蘑菇、圣女果,超市里多數裝盒并蓋上一層保鮮膜,“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買回家掀開保鮮膜,發現下邊一層是小的、蔫的、壞的。”
凌云在北京居住了15年。“有時候挺懷念那時候的北京。”她說,從前住處附近熱鬧的菜場里,總有最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還有現烤的芝麻燒餅、轉爐瓜子。“眼瞅著一個個被抄了。現在北京特有國際都市氣質,但作為一個小小的市民,也需要這些小攤。”
去哪兒買菜?居住在北京昌平回龍觀的蒲女士的做法是,每周去一趟家樂福,把一周的菜基本買全,放在冰箱里。“周日買的菜,到周五不可能新鮮,并且常常會有壞的。”她估算,最后往往要扔掉1/4的菜。“如果家附近有個菜市場就好了!”
看到新聞里講北京一些社區聯系從新發地這一大型批發市場直供社區菜店,蒲女士很羨慕。“買菜不是什么大事,但天天要發生。希望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考慮得更周到,推廣類似的便民做法。”
追求整潔的市容市貌,該如何兼容市民的基本需求?
上海市近幾年一直在對菜場菜攤進行整頓,不過,考慮到市民的具體需求,上海在按照社區設置的菜場之外,還把那些不起眼的弄堂、小馬路利用起來。在中心城區的寧康路附近,既有正規菜場遵義路菜場、三角地菜場、明珠菜場,又有周家橋街道、華陽路街道區域沿著蘇州河的小路邊的好幾個馬路菜場。“大菜場品種多,質量有保障,馬路菜場便宜,可以多討價還價,挑挑揀揀。我們覺得這樣挺好。”幾位正在菜場采購的市民說。
大大小小的菜場多了,提高了便利度,還起到穩定菜價的作用。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政務微博“上海發布”經常會做不同菜場的價格比較,有的時候,中心城區的菜場價格,并不比郊區貴。5月8日,上海CBD區域的菜場,一條鱖魚,在郊區菜場喊價30元,CBD區域只要26元。“也許是中心城區競爭激烈的緣故”,有研究者介紹說。
■客人來了愁停車
——停車難有總量不足的因素,也有管理不夠細致的原因,市民期待更加靈活的管理調控
“在廣州沒車不方便,有車也不方便。開車不方便,不開車也不方便。”談起生活便利這個話題,家住廣州市中山大道的王敏表示,他最心煩的就是停車。
單位附近停車費10元一小時,上班一天,停車費近百元。這錢要花出去也不容易。早上7點開始,附近的停車場就開始擁擠不堪,停車位十分難找。
的確,平均每天上牌量600個,一年下來廣州最少增加22萬輛小汽車。車位,在這個城市是極稀缺的。對照一組數據:根據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的經驗,車位配比應該在1∶1.3左右才比較合理,簡單來說,一輛小汽車在自家小區需要有一個停車位,在外面還應該再配給它1/3個車位,才不至于造成嚴重的矛盾。即使在人口密度很高的香港,目前車位比也達到1∶1.5。而廣州,車位比大約是1∶0.4,每天都有數十萬輛車找不到停車位。
廣州市政府提出每年新增5萬個停車位的硬性目標,與車輛的增加速度相比,顯然杯水車薪。目前全市登記的正規停車位僅60多萬個,即使加上郊野空地、鄉村路邊等可停車的地方,預計全市缺口也達到50%以上。
停車難,如今是特大城市的通病。城市越來越大,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要跨越的距離越來越長。生活水平提高,政府從交通考慮可以提倡少開車,卻不可能禁止買車。而買了車,首先就會產生停車問題。
在一些市民看來,停車難,除了總量不足外,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
“客人來了沒地方停車,為這事兒常常弄得很窩火。”宋女士住在北京遠洋一方小區,前不久剛生了寶寶。每到周末,常有親戚朋友來探望。“幸運的話,小區里會有空出來的車位。但多數情況下是沒地方停。臨時在外邊找地方停,或者要占別人的車位,或者會擋別人的道,呆一會兒就得趕快走。”宋女士說,其實這個位于五環外的小區不是沒有臨時停車的地方,小區門前的路很寬敞,其中一側如果在周末或節假日讓訪客的車輛臨時停靠,不會影響車輛通行或自行車行駛,只是需要管理者多費些心思協調、管理而已。“現在這條路兩側密密麻麻打了上百個鐵樁,完全不能靈活調劑。”
自家停車難,去朋友家探訪照樣擔心沒地方停車。“周末開車出門,路上還好,停車卻還是個大麻煩。”宋女士說。最近,北京市東城區倡導居民區和周邊單位錯時停車,并鼓勵單位的停車場在非工作時間對外開放。但這種做法能在多大范圍推廣?多數受訪的市民不抱有信心,“大單位太多,人都進不去,能讓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