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簡介
白銀帝國的形成必須要有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在需求方面,明帝國商業的發達,催生出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兩大商人勢力。在他們和傳統統治階層的共同享樂化消費傾向下,明朝中后期出現了全國性的享樂化消費。如此,就造成了對白銀的巨大需求。這便構成了前三章的主體內容。
第一、二章主要介紹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的勢力增長。因為明政府希望壟斷商業利益,這便使得一些政府行為的背后有了官僚商人的影子。例如王崇古、張四維等老晉商的崛起。
第四章則主要談及了貨幣供給以及白銀帝國的正式形成。明帝國并不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這便與民間的巨大需求產生了矛盾。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在經濟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上予以最終承認,這便使“一條鞭法”的出現成為必然。
經過四章的闡述,白銀帝國是如何形成的已經介紹完畢。讀者也將從中讀出筆者對白銀帝國的批評。在當今史學界,絕大部分專家教授都持正面評價,只有少部分專家教授對其提出了批評,而這部書對白銀帝國的批評算得上是最系統、措詞最嚴厲的著作了。
因為,在筆者看來:白銀帝國形成后,全民性的享樂主義造成絕大部分白銀流入權力階層、走私集團和官僚商人集團的私人腰包中,明中央政府以及廣大中小商人和百姓其實并沒有多少白銀。明帝國的行業興盛,特別是娛樂業的興盛所托起的階層則是上述集團及其幫閑,與廣大百姓無關。如此,明帝國亡于白銀帝國是本人寫作本書的主體思想。
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無論經濟軍事,還是科技文化都遠遠高于世界其它國家。然而,晚明卻在最強大的時候滅亡了,人們應該驚訝,但又不應該驚訝。因為,白銀帝國下的虛假繁榮掩蓋了一切滅亡因素。更為嚴重的是:白銀帝國的兩大不足使得問題更加復雜化。
其一,白銀帝國造成全民享樂主義,使得晚明帝國官員插手經濟領域,將官場變成商場,這一現象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
其二,白銀帝國造成中央沒錢,直接使得明帝國在應對自然災害、鼠疫、農民起義等問題時,根本沒有財力支持。使得朱元璋所創立的非常先進的救災體系,甚至整個荒政政策(包括救災體系、預防體系、災后救援)完全失效。
歷來,對于明帝國衰亡原因的說法有許多,在序言中筆者已經進行了闡述。其實,晚明敗亡的直接原因在于白銀帝國光環下掩蓋了諸多亂政問題,這些問題將在第五章進行重點分析。
第六章是在本書完成后,在各位師長、朋友、部分提前閱讀的讀者的提醒下新增的章節。
原書側重描述了經濟政策中的商業與貿易方面的出臺過程及權力斗爭,以及對百姓的影響。但對于農業經濟中的權力斗爭及影響涉及非常少。所以,倉促間寫作小文,并沒有按照“評書體寫作”去寫。讀者可以先直接跳過此文,再熟悉了“評書體寫作”之后,再進行研讀。這樣,各位讀者也許更能體味出“評書體寫作”的特點及優點。
來源:中國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