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
印證經濟繼續尋底
即使用電量指標只是同步于此前發布的經濟數據,也仍然印證了中國經濟還在繼續尋底。從已經公布的6月份及上半年數據來看,情況并不樂觀。
“ 中 國 第 二 季 度 同 比 增 長7 .6%,低于第一季度的8 .1%。6月份工業增加值下滑至9.5%,低于上月0 .1個百分點,發電同比增長為零。這樣的數據表明,中國的經濟放緩比想象中更加嚴重。盡管中國經濟正在逐步企穩,并開始逐步反彈,但整體經濟的表現仍將因為政策反應滯后以及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而面臨一定困難。我們也因此下調中國經濟全年的增長預測至8.2%。”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說。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已經公布的一系列數據無不表明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下滑趨勢。目前經濟下行是國內、國際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在經過長期高速增長后已經到達一個轉折點,經濟潛在的增長率已經下降;目前也正處于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前期偏緊縮性的宏觀調控,特別是房地產調控,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性影響。國際上,世界經濟還未從上次金融危機中完全恢復過來,又被“歐債危機”所拖累,致使我國外需一直不振。
“數據說明整體經濟下行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扭轉。”匯豐銀行宏觀經濟分析師孫君瑋說,“工業增加值、發電量和進口都在減速,說明經濟下行壓力猶存,不可小覷。”
孫君瑋說,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經濟連續六個季度回落并且增速降至8%以下,勞動力市場開始承壓。我們看到農民工就業增長在二季度明顯回落,工資增速放緩,而這一群體對經濟下行的影響更為敏感。這與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 I)的就業分項指數連續四個月處于收縮區間是一致的,而官方制造業PM I的就業分項指數也在上月跌至50%以下。
建議
反彈仍需政策發力
鑒于上半年經濟表現出來的持續回落態勢,經濟研究者們認為,要確保下半年經濟回升,需要穩增長政策繼續發力。
孫君瑋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鑒于下半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全球制造業PM I及其新訂單指數均持續下滑,外需恐將愈加疲弱。穩增長仍然任重道遠,需要適度增加政策寬松的力度,通脹快速回落為政策繼續發力提供了充裕的空間。財政政策也有條件加力。上半年全國財政盈余9902億元,占到G D P的4%。期待下半年加大實質 性 減 稅 和 民 生 領 域 的 財 政 投入。”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認 為 , 當 前 經 濟 自 主 增 長 動 能較弱,需要政策放松力度加大。他預測年內仍有可能再降息1次,同時政 策 將 有 選 擇 地 放 松 地 方 融 資 平臺 , 繼 續 加大 對 基 礎 設 施 投 資 支持,推動內需增長。
更 重 要 可 能 是 進 一 步 推 進改革。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表示,本輪經濟放緩可能是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速回落與短期沖擊綜合影響的結果,如果經 濟 潛在 增 速 出 現 長 周 期 回 落 的話,光靠政策調節是無法扭轉的,必須依賴更深層次的改革措施。
唐建偉分析說,我國正面臨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的重要關口。為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我國經濟增長的長期動力應從原來粗放型的依賴投資驅動轉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這體現在效率改善與技術進步兩方面。進一步推進政府效率提升與經濟市場化改革是效率改善的基礎,而技術進步的方向則是精準把握市場、加大創新力度、提供與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
“從中長期來看,唯有逐步放開民間資本進入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以及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才是重啟中國經濟新增長周期的關鍵。”唐建偉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