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三】
標識多監管部門多
反給造假留空當?
調查地點:超市有機專柜
調查結果:標簽五花八門,消費者一頭霧水;多頭管理反留監管空白。
調查中,在超市有機食品專柜前,記者看到幾位顧客左挑右選,拿不定主意。“這標志五花八門,到底哪個真哪個假,挺貴的東西,我得想想。”一個中年人說出了自己的猶豫,“要是能有個統一的標識就好了。不然,就像我現在挑選,就只能硬著頭皮瞅著哪個包裝精致選哪個了。”
事實上,同樣的困惑也存在大多數的消費者心中。在隨后的隨機調查中,記者發現,九成的消費者都表示,有機標簽五花八門,看得自己根本摸不著頭腦。
記者也各拿了一盒有機葡萄和有機苦瓜比對了一下,這兩種產品包裝上雖然都有“中國有機產品”的標識,但標簽并不完全一樣。葡萄的包裝盒左上方是兩個一樣大小的圓形標簽,分別是“中國有機食品”認證標簽和公司標志;包裝盒的右下方,還有兩個圓形標簽,一個是英文標識,另一個是認證機構的標識。而苦瓜的包裝盒上,只有中國有機食品認證標簽和認證機構標識。
在國家認監委網站的查詢過程中,記者發現,網站上列出的23家認證機構,各家的標識都有不同。標識的多樣化,不僅容易影響消費者的判斷, 也會給造假者渾水摸魚提供了機會。
一位從事品質認證的農業專家告訴記者,有機食品進入市場后,工商、農業、質檢等多個部門都有監管職責。但現實情況是,工商部門認為,商品是否是有機食品,需要權威的農業技術部門提供依據;而農業部門覺得,對于已經上市流通的食品,他們去監管有越俎代庖之嫌。
資深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認為,我國有機食品行業發展尚不成熟,配套環節建設仍不完善,工商、農業、質檢等多頭管理的全程監管體制,說是全程監管,實則是各管一段,沒有建立起更為有效的市場監管聯動機制。加之一些認證機構對獲證企業后期監督不力,容易導致有機食品市場亂象產生。
【識假小貼士】
隨著新修訂的《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今年3月1日起正式執行,消費者購買有機食品后,只需刮開包裝上的驗證碼,通過國家認監委“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food.cnca.cn)就能查詢,驗證真偽。部分使用舊驗證碼有機食品,則須于今年7月1日開始執行新規。
【對話專家】
有機菜好在哪兒?
記者:許多市民不理解,看起來差不多的蔬菜,有機蔬菜為什么賣這么貴呢?
市植保站農業專家鄭建秋:物以稀為貴,有機蔬菜是各種綠色蔬菜、無公害蔬菜等等名目中標準最嚴格的一種。對于生長的土壤、空氣等環境均有嚴格的要求,比如土壤通常需要閑置2至3年時間后才能種有機產品。因此,真正的有機農產品產量極少。
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頒發有機產品認證9337張,獲得認證的有機生產面積達到200萬公頃,也就是說,只有在這200萬公頃上種出來農產品才是有機的。
記者:有機食品到底好在哪兒?
營養專家齊祥明:自“有機農業”出現以來,其產品是否“更營養”的問題就一直爭論激烈,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美國農業部一直公開申明,不對有機產品是否更有營養和更安全發表評論,也不允許宣傳有機產品對常規產品的優勢。英國食品標準局(FSA)委托倫敦衛生與熱帶醫藥學院(LSHTM)進行系統整理后得出的結論是: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在營養方面沒有差異。
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專家王茂華:有機農業一是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二是不使用化學合成的物質,三是強調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的生產技術。目前公眾簡單地將有機食品看作是最健康、最安全的食品,這并不科學。
【延伸閱讀】
1、有機標準定義
國家認監委有關專家解釋:有機標準簡單地說,就是在動植物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不是基因工程生物及其產物,而是嚴格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而且對加工、貯藏、運輸、包裝、標識、銷售的全過程,都有嚴格規范的管理要求。
2、快速鑒別方法
鑒別有機食品的真假,可通過以下一些方法:
首先,查看產品包裝上是否使用了有機產品國家標識,并同時標注了有機碼、認證機構名稱或標識;有機產品的包裝通常使用由木、竹、植物莖葉和紙等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利用的包裝材料。
其次,應向銷售單位索取認證證書、銷售證等證明材料,查看所購買的有機產品是否在證書列明的認證范圍內;還可登錄國家認監委“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網址food.cnca.cn),核實生產加工企業是否獲得認證以及證書是否過期等信息。
來源: 北京日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