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在自己的抗議信中說,作者卡拉威的報道往好了說是“草率”,往差了說就是“種族偏見”。而且,卡拉威沒有咨詢意見不同的專家,導致報道不平衡,“低于公平報道的最低標準”。
饒毅建議《自然》雜志采取措施修復報道造成的傷害,希望《自然》能夠發表平衡這則報道的意見。他在信中指出,中國人知道自己還有很多感到羞恥的未解決的問題,包括舞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能接受合理與平衡的批評”,但是,“我們對缺依據、有偏見的批評還很敏感”。
“葉詩文不過是個16歲的年輕人,本該為自己職業生涯的成就而滿心歡喜。當已知她通過了奧運會賽前、賽中多次測試的時候,還有很多媒體,特別是《自然》這樣的刊物,渲染負面輿論多于正面,當然令人深感不平。”饒毅說。
給坎貝爾先生的郵件發出后,這位“體育盲”又得知美國15歲的女選手、倫敦奧運會冠軍凱蒂·勒德基的成績進步比葉詩文還快。他認為,一些西方媒體贊嘆勒德基之余,不像前幾天大談葉詩文的“異常”,“要說西方媒體沒有偏見,恐怕說不過去”。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德華認為,在一個創造力無限的年齡,如果各種條件都具備,任何奇跡的出現都不為奇。
他指出,如果按照運動生理學或者體育界的一般標準,對于葉詩文取得這樣的好成績感到驚喜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了解人類對極限的挑戰能力,了解個體的差異性,不戴有色眼鏡,沒有歧視的心態,就不會隨意發表那些毫無根據的、“讓人感到有些陰暗”的猜疑言論。《自然》這樣的學術性很強的雜志都跟著“起哄”,“實在是應該讓我們‘多問幾個為什么了’”。
《自然》雜志社意識到自己“得罪了讀者”。8月2日,《自然》網站在線新聞編輯布萊恩·歐文斯向讀者解釋說:“這篇報道的本意不是暗示葉詩文‘有罪’。正如我們在報道的第一段所說的那樣,她通過了藥檢,因此是理所應當的奧運冠軍。我們只是想通過爭論來突出顯示科學能否通過運動員的表現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
歐文斯說,他們之前也曾針對南非田徑選手卡斯特爾·塞門亞的案例做過類似的報道。
在回應的同時,這位編輯禮貌地向葉詩文的驚人勝利表示祝賀。
8月3日,《自然》雜志網站部分修改了原文,并專門作了說明——原文稱葉詩文在奧運會時的成績比2012年7月時提高了7秒,被糾錯后,網站將2012年改為“2011年”。
但與此同時,《自然》關閉了這則新聞的評論,表示“不再接受”新的評論。這家雜志社解釋說,部分“評論是這則報道引發的憤怒中的一部分。我們很抱歉它得罪了這么多讀者,但我們支持這篇報道。我們強烈反對將其視為偏見或種族主義驅動下產物的暗示。我們的意圖是調查奧運會產生的爭議背后的科學。”
這家雜志社強調,原文第一段就指出了葉詩文通過藥檢的事實,并強調針對她的奪冠的許多爭論是帶有些許種族主義和政治色彩的。這篇文章,是“對一場本不是由我們發起的爭論的一次公正的看待”。
在大量讀者尖銳地批評《自然》的同時,也有國內學者表示,對于別人的質疑應有度量,“接受質疑也是一種進步”。
不少人指出,我國游泳運動員確有服用禁藥的先例,難怪一些外國教練持懷疑態度。但饒毅認為,美國運動員也舞弊過,而且相當嚴重。不能因此對我國運動員都持懷疑態度,特別是檢驗多次沒查出問題的運動員。“如果說黑人也有過舞弊的運動員,現在只要黑人出成績就打問號,肯定被說成種族歧視。”
“大家所反對的不是別人質疑的權利,反對的是這種帶有偏見而不是基于事實的質疑方式。”饒毅的一位支持者說。
至于報道的主角葉詩文,則已告別了倫敦奧運會的泳池。這個拿到兩枚金牌的16歲少女在社交網站上以輕松的口吻說,自己的比賽圓滿結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包括西方媒體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