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連,事故現場雖被快速處理完畢,但熱力井可能帶來的威脅讓一些市民仍不放心。記者16日下午來到事發現場看到,塌陷處位于星海人家小區的人行路上,雖已經被填平,但旁邊的熱力井仍向外冒著熱氣,讓人不免想起那位悲慘的少年當時所經歷的苦痛。
記者了解到,大連近來熱力井傷人的事件已發生過幾次。6月份一名十幾歲的女孩在路邊被蒸汽燙傷;而在去年冬天,一名女子還掉入熱力井中被燙身亡。
在哈爾濱市,地面塌陷事故之前也屢屢發生。哈爾濱市還在地面塌陷事故預案中指出,歷年地面塌陷處均是道路結構以下有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管線工程、道路建設工程和地下基礎設施等道路路段。即便如此,地面塌陷至今仍沒有明顯改觀,記者了解到,特別是自8日的大雨以來,在南崗區、香坊區已陸續發生多起地面塌陷事故。
馬路“吃人”需要有人負責
一些專家和市民認為,屢屢發生的悲劇拷問著城市基礎設施的質量和管理水平,市政部門應更加重視人們生命的價值,在規劃設計和建設上盡可能周全細致、保證質量,不能把事故原因都歸于“意外”,如果始終沒有人為“走路死”負責,那么城市質量就難盡快提高。
記者了解到,基礎設施設計標準可能存在過低和相互不配套的現象,這些“短板”容易導致事故發生。金珂銳說,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路燈接線盒距離地面應為30厘米至50厘米,高新區的路燈雖然符合標準,但當時降雨導致部分路段最深積水50厘米以上。
河北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建筑師蔣群力認為,目前建筑工程領域的法律法規相對健全,但不排除個別工程存在質量把關不嚴的問題。現在一些工程項目重建設輕維護,需要對工程設施進行常態化檢查維護才能防患于未然。
對于部分城市路面頻現塌陷的現象,曾有政協委員調查后認為,施工單位盲目搶工期,偷工減料、違反工序、違規操作,往往回填不實,在地下設施周圍形成空洞隱患,這是造成地面塌陷的根本原因之一。可以說,城市地面塌陷很大一部分屬于“人禍”。
一些專家認為,各地應建立起更為清晰的市政責任機制。河北工程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教授李思敏認為,相關道路、線路的產權單位應對地面及地下附屬物經常性檢查檢測,形成制度,責任到人。防止出現問題時責任不清,互相推諉。
還有專家認為,“走路死”發生后必須有人被追責。如果每次都不追問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類似的事件將難以避免。“應以嚴格的問責督促相關部門定期進行檢修。”河北冀華律師事務所律師馬巧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