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員:鑒定有政府公信力
22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新聞處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既然是我們文物局組織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這個機構在北京市文物鑒定方面是具有權威性的。我們局組織他們對首博展出的東西進行鑒定,至少是有政府部門公信力在的。這個機構相對于那些個人而言,它權威性應該是更好、更強的。”
真假藏品展覽現場:該不該“砸” 觀眾有分歧
8月22日上午,首都博物館。由于當天是工作日,觀眾人數并不是太多。位于博物館東側的一間展廳內,“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正在舉行。不大的展廳內,有30位左右的參觀者,其中有年長的也有小朋友。
記者在現場看到,用于對比的兩件或三件展品,并排放在一起。被砸碎的贗品已經粘起來,有些看起來較為完整,有些則留有明顯的殘缺。在玻璃櫥窗外有辨別真偽的說明,觀眾還可通過拖動查看大圖。
現場還展示了《天下收藏》節目組的一些道具和蓋有印章的欄目組專家鑒定書。在一份《生死文書》上,有如下條款:
三、經“天下收藏”欄目鑒賞專家一致認定為贗品,當場銷毀。
四、經鑒定結果公布贗品銷毀前,藏寶人可以放棄,選擇退出。即同時放棄獲獎權利和毀滅贗品的義務。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年觀眾表示,自己平時就愛看王剛的這檔節目。她認為“砸贗品”這個環節,對于當今社會的一些不誠信行為,有一定警示作用。但持有人如果承認自己的是仿品,則仍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對于日前的這場紛爭,她覺得節目組的專家們鑒定很認真。而對質疑者的身份,她表示僅從報道中還不能清楚了解到。
館內另一位陳姓中年男子,有著多年的收藏經歷,已經是第三次來看展覽。他表示對現場的藏品真偽,自己不敢妄加評論。但不管真假,“砸”只是一種警示,嚴格來講不是最科學的。其實完全可以用鉆、刀,刻上專家認為“假”的標志。將來還可以翻案,而且東西毀不了。這些藏品,無論如何都是一種工藝品,有一定價值。
這位陳先生還表示,自己家中有上千件藏品,也曾找專家幫忙鑒定。在他看來,之所以會出現專家意見不同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迷信“眼學”?!短煜率詹亍返膶<矣檬裁词侄蝸龛b別真偽,這個外人不知道。如果使用包括痕跡鑒定等在內的各種手段,那么可信性就很高了。如果只靠“眼學”,則會引起人的質疑。
耿寶昌:藏品不該“砸” 不了解“收藏家協會”
年過九旬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耿寶昌,22日下午接受了本網記者采訪。他表示自己沒有看過《天下收藏》的節目,但認為“砸”是一種暴損天物的行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即便是仿品),也讓它發揮它的功能。
最近一些年,在文物鑒定領域亂象迭出,動輒某某“專家稱”,使得對同一藏品的判斷往往出現不同意見。究竟怎樣才是最為權威、科學的鑒定方法?耿寶昌謙遜地表示,自己并不是這方面的權威,也一直在學習。
此次事件的主要質疑者姚政,頭銜是“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記者瀏覽該協會網站發現,在“陶瓷收藏委員會”的顧問名單中,第一位即是耿寶昌。
對此,耿寶昌無奈地表示,自己平時就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并沒有參與過這家協會的事情。至于各種“被署名”的情況是在太多了,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記者張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