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遺癥:學風浮躁
自從當大學老師以來,課題、職稱的壓力一直伴隨著李興。
每年學校都要制定一個總目標,然后分解到各學院,學院分解到各系,各系又分解到各個老師。“我們老師就要到處去找課題?!崩钆d說。
“大學職稱評審的本質是對教師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的評價,可是我們的大學職稱評審被異化了?!毙鼙嬲f,高校以課題、論文數量作為評職稱的標準,“這看似很公平,但學術貢獻的大小能用論文的多少來衡量嗎?”他說:“我們的標準是關注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論文發表期刊的檔次,至于論文在講什么內容,評審時很少有人看?!?/p>
熊丙奇把課題比作“學術化肥”:“現在職稱評審比的是拿到國家學術化肥的能力,而非產生學術成果的能力。它不管產生成果的好壞,后果是滋生了浮躁的風氣,破壞了學術生態?!?/p>
目前高校的職稱評定標準大多是量化的,有人認為它只認論文不認人,相對客觀,但李興說:“這種量化的考核體制,從學術發展的角度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助長了學術浮躁。”李興說,要發一類核心期刊,就要想方設法去拉關系,這對教師來說,“成何體統”?一些刊物辦得不規范,而學校又要有數量,就只能給那些刊物寫。李興說:“這對你的研究約束性很強,你只能跟著他的指揮棒走,而自己感興趣、有意愿做的研究往往因此耽擱下來。”
課題也是一個指揮棒,其題目絕大多數是現實性很強的。李興認為:“這對比較基礎的學科、純理論的學科,比如思想史、哲學研究等是很不利的。而對學術的長遠發展來說,基礎學科又非常重要?!彼杏X很無奈:“我們根本不可能去抗拒,除真正的學術權威外,我們的圈子里,都要為申請課題去有意識地迎合,去找現實課題。”在這種浮躁的風氣下,“一年到頭,大家都在趕著申請課題,找能長時間吸引眼球的題目,很難靜下心來,做社會關注之外的基礎課題研究”。
李興笑稱:“現在的大學有點像企業,企業在推新產品,我們則在想新課題。”熊丙奇也認為,大學職稱評審強調論文數量、期刊檔次,導致高校教師努力去炮制論文,沒有人沉下心來,花多年長時間去做一個課題。他說:“用這個來引導教學科研,結果是學術生態功利化,教師整體變得浮躁,突破性的成果很少出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