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追求的兩大目標,孔子在2000多年前已經提出:“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前者有關教育公平,后者重在解決教育的效率。日前,國務院轉發了教育部等四部委《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可以理解為,這是我國政府為促進“有教無類”的實現而邁出的重要一步。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為他們提供在當地參加中考和高考的機會,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也是大勢所趨。很顯然,要求一名在北京或上海等地讀完小學、初中的孩子回到他的戶籍所在地(一個與他有千絲萬縷關系但卻很陌生的地方)參加高考,既有失公平,也不夠人道,必然會在這些家長與孩子心中埋下對社會不滿的種子。
因此,《意見》認為,進一步做好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是堅持以人為本、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促進教育公平的客觀要求,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許多家長正翹首以待2012年年底的到來。因為按照《意見》的要求,各地原則上應在今年年內制定、出臺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具體政策。但遺憾的是,受高考制度、戶籍制度、教育資源按戶籍人口配置的管理制度以及流動人口管理制度等多種因素制約,在短期內,即將出臺的那些政策恐怕還難以惠及所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以廣東為例,據媒體報道,目前在該省接受義務教育的外省戶籍學生約171萬人。“如果異地高考完全放開,高中階段教育,每年需要新增19萬個學位,土地、師資等都難以一次性解決。如果要保持廣東目前80%左右的高考錄取率不下降,每年要增加15.2萬個招生計劃,這部分招生計劃無論是省內解決,還是靠外省院校調劑,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北京、上海、天津等高考錄取分數較低的直轄市,顯然還遠未做好準備,迎接“異地高考”大門的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