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層面未明確 “如何考”成為懸念
取消教師資格考試終身制,為推動教師資格考試和定期注冊邁出了第一步,但誰來考、怎樣考、考什么等一系列問題尚未明確,令廣大教師倍加關注。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勞凱聲認為,全國有1000多萬名教師,如果全部教師每5年重新考核,考試、審核的工作量會增加數倍,操作難度可想而知。
“定期注冊制度不應一擁而上‘一刀切’。”儲朝暉說,中西部地區的教師資源原本就比較匱乏,盲目推行可能會進一步對教師資源形成“擠壓”效應。
在專家看來,“誰來考、怎樣考”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儲朝暉說,關鍵要制定科學的教師考核標準,制定標準的主體應該是專業的教師組織,而不是教育行政部門等“外行”,否則會侵害教師的權利,極易讓教師疲于應付考核,不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對于“考什么”才能考出“真本事”,不少教師認為,除了考查理論知識,還要強調教學實踐。
“如果每次注冊考試內容都大同小異,考試就會流于形式,起不到考查能力的實際作用。”在廣東省中山市一所私立學校擔任語文教師的小吳告訴記者,她今年剛剛取得教師資格,注冊考試的內容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試講,“考試的標準應該與時俱進,每5年形成一個梯度。”
北京市育民小學教務老師赫顥認為,考評體系和考試內容要和教師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教師是實踐崗位,既要對教育理論進行考試,也要對教學實踐和教學成果進行考查。
針對把師德表現作為資格認定的首要條件,湖北省黃石二中的甘老師說,應由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組成考評組,對教師的愛崗敬業進行評價。教師互相評價、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都應該成為考核的參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