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對中心的軟件和硬件都有什么規定?
陳靖宇:我們制定了婦幼保健院內《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中心的準入標準》。主要有四項內容:第一是業務用房,不能小于500平米。第二是人員配置。工作人員必須有兒童保健醫生、兒科醫生、護士,此外還需配備從事心理學、幼教和體育專業的工作人員。第三是設備,對親子活動室,感覺統合室都有一些具體要求。對智力測查,聽力測查,視力測查,口腔保健,語言矯正,異常干預等等都有細致的規定。
我們對管理制度進行了詳細規定。這個中心和民辦早教機構的最大區別一是服務,二是人員。中心的人員都是有資質的專業人員,比如醫生有注冊證的,教師有教師證。
在評審方面,北京市衛生局組織邀請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殘聯、北京市團市委共同組織專家對“北京市(區、縣)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中心”進行評審。截至目前,東城、西城、海淀、豐臺、門頭溝、通州、大興、昌平、平谷、密云和懷柔11個區縣的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中心已通過評估驗收。
收費暫時遵照醫療衛生收費標準,不限戶籍
新華網記者:中心怎樣收費?
陳靖宇:查血常規、微量元素等項目根據醫療衛生收費標準進行收費,有些新的檢查項目,還未得到發改委的批準,暫時不收費。
新華網記者:中心對孩子的戶籍有限制嗎?
呂璠:本地和外地人均等化,沒有區別。這項工作以公益性為主,政府提供均等化服務,最終實現整個群體素質的提升。我們不能讓孩子因為早教市場的混亂,而耽誤了最佳的發展時期。政府不是建立機構,而是在建立機制、強化功能,強調共同品質和均等化。
兒童早期綜合服務中心基地建設是五個部門聯合在做,為過去居家和在不規范機構內接受服務的人群按照規范提供基本服務。北京市以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中心建設來實現醫改提出的目標,即人人享有均等化的醫療衛生服務。
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是拿一套“工具”,對于不同月齡的兒童,通過我們的服務,能夠篩出三個人群,第一叫一般人群,第二叫高危人群,第三叫疾病人群。兒童早期綜合發展的概念,把過去純生理的服務模式轉變成新的醫學發展模式,應該是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一個綜合發展的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
有一些體格檢查評價包括一些在流程上的技術服務都可以納入報銷,減輕一些家庭的負擔。因此,婦幼保健院和其他社會上的多數早教機構有本質化的不同,我們服務的連續性、技術含量,服務的規范化,時效性都在兒童早期綜合發展服務中心得到很好的體現。家長什么時候帶孩子來,我們的大門都是敞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