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勢如猛虎,為什么卻不被計算在內?
近年來,數字閱讀的迅猛發展令專業人士也始料未及。1999年的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當時國人的上網率才3%,數字閱讀無從考察;2011年,上網率增加到54.9%,數字閱讀率達到40%,手機閱讀率達27.6%。但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國民數字閱讀人均讀書僅1.42本。
徐升國說,數字閱讀之所以沒有與傳統閱讀合并計算,首先因為數字閱讀的統計是不能以“本”為單位的,很可能只是部分章節、段落;此外,數字閱讀和傳統閱讀這兩種形式有較大差異,比如,手機閱讀的可能是書,更大的可能是報紙、刊物。也不能以傳統紙質閱讀的監測手段,監測數字閱讀的閱讀量。
“數字閱讀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應該給予高度關注和檢測,但是目前全世界對數字閱讀的關注結果都認為,還不能簡單地說數字閱讀好或者壞;數字閱讀目前也不能取代傳統閱讀,因為其還有明顯缺憾,比如可能損害兒童的視力;往往因超鏈接的存在,不斷分散讀者注意力,使其無法專注于閱讀本身;數字閱讀也容易導致碎片化和淺閱讀。”徐升國的觀點是謹慎的。幾年前,iPad剛剛出現時,有人曾經說:iPad是閱讀的殺手。在某種意義上,也許這并非危言聳聽。
莫言獲諾獎對全民閱讀會有多大的拉動作用?
據悉,出版機構“精典博維”獲得了莫言作品3年的版權,將在3年內出版約包括20本書的《莫言文集》,定價七八百元人民幣,希望賣出100萬套。徐升國算了一筆賬:“雖然文集主要用于收藏,但假定每套書都有兩個人閱讀了其中一本,最終可以拉動當年全民圖書閱讀率上升0.001,就是說,如果要將人均讀書數量從4.35本提升至4.36本,約需要10個莫言。”當然,此結果沒有把重讀舊書、購買單行本以及通過數字方式閱讀的莫言小說計算在內。
從世界出版界來看,一個新的超級巨星的產生,對閱讀的拉動作用屢見不鮮,比如英國女作家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共7部,已被譯成70多種語言,在200多個國家銷售數億冊,其中每一部的出版,都會讓全球出版界震動一下,而這一年如果沒有一部新書誕生,全球出版界的產值都要下降一點。
徐升國透露,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策劃如何以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契機和起點,推動國民閱讀潮流和閱讀時尚。“不管在什么程度上,這畢竟是一個機遇。”
不久前,徐升國所在單位與中央文明委聯合開展了向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1萬人贈送一本書的活動,這1萬人最想得到什么書的統計結果令人吃驚:《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和《紅樓夢》位列前三。徐升國認為,國民對文學閱讀有這樣深刻而廣泛的偏好且閱讀水準和品位如此之高,使人對文學閱讀拉動國民整體閱讀水準、對國民閱讀的前景有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