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北京西長安街13號,恐怕是讓李毅中職業生涯中內心最感復雜的地方。
自2008年工信部掛牌以來,工業化、信息化的融合難題未解之時,又遭遇一場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工業增幅直線回落,“憂心如焚,夜不能寐”,這位再度、受命的首任部長一改過去大聲疾呼的風格,轉而以低調的面孔出現,這種轉變在他自己看來是由于“要靜下來思考的事情太多了”。
他坦言,由于涉及利益關系過多,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是“難啃的骨頭”。而他也提出要“在磨難中讓工信部得到社會公認”的夢想。
近日接受新華社專訪的李毅中,把2009年1月7日發放三張3G牌照評為“十一五”期間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事件。而最讓他欣慰的是成功應對金融危機;最自豪的則是先進產能不斷提高;最期待中國初步建成比較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
金融危機以來,李毅中用來鼓勵下屬的一句話“迎難而上,任勞任怨”或可作為他內心的真實寫照。據一位工信部工作人員稱,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許多部門“非常辛苦”,加班加點做方案。
工信部成立后,相比以前,一些工作出現明顯變化。就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執行,工信部信息處理產品標準符合性檢測中心主任高林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認為,從宏觀看,工信部對標準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工信部三大職能“管政策、管規劃、管標準”中,標準成為其中最重要的內容。
從執行層面,工信部實施的標準管理策略是兩級管理,即由科技司總歸口,專業司局分頭負責具體工作。“這樣更強調了標準與產業的結合。”
但是,一位一直和工信部相關司局有合作的經濟學專家認為,依托原信產部,并剝離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相關職能成立的工信部,成立以來尚未完全理順內部管理體制,在處理與其他部委關系時,“明顯感覺力度不夠,處于相對弱勢地位”。而這些又恰恰是工信部首當其沖應解決的問題。
這位專家認為,李毅中上任以來,雖然很有能力,但應對金融危機、抗災救災等問題,使他無暇較多考慮長遠,以至于該部門的職能定位仍舊不夠明晰,長期規劃也頗顯乏力。“至于是否有李毅中對相關產業專業積累不夠的原因,無法可知,不好評價”。
去年接受媒體采訪的李毅中說,從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到救援地震災區,從籌備北京奧運會到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工信部成立后,還沒有一個平穩時間段可供該部建立內部管理體系。
同樣和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多次合作的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也認為,該部在一些工作上的“綜合指導力度較弱,和其他部委協調能力有待提高”。
羅仲偉認為,工信部成立以來,確實體現了務實、執行力強的特點。但是尚未回答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管理好產業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一方面要監管;同時又要防止過度參與,邊界在哪里?有待工信部明確”。同時,他認為,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目前也做得不夠,二者關系有待“十二五”厘清并有所突破。
三年一大考,其結果或許用李毅中自己的總結最為客觀。他在11月25日撰文《“十二五”:加快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期》認為,過去以來,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再上新臺階,但是面對未來,仍有兩者亟需深度融合等諸多艱巨任務。
“客觀講,他還是為工信部開了個好局,可謂不辱使命。”上述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接下來的任務,有待繼任者肩挑并完成。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