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緩解“看病貴”?深化醫改減輕群眾就醫負擔
陳竺指出,通過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群眾個人負擔得到減輕。從全國范圍看,由于政府不斷加大衛生投入以及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政府和社會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已經從2001年的40%提高到61.8%,個人衛生支出占總費用的比例則從2001年的60%多降到了2009年的38.2%,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個人負擔過重的問題正在得到緩解。
同時,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基層穩步推進。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地區,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使藥價平均下降30%左右。一些地方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為抓手,配套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出現了門診和住院費用下降、門診人次和住院人數上升的可喜現象。
陳竺說,“十二五”還要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和保障水平,縮小城鄉醫療保障差距,爭取到“十二五”末把個人承擔看病費用的比例減至30%以下。
如何解決“看病難”?培養一批本土健康“守門人”
陳竺說,要通過建立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使人民群眾不出社區和鄉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務。
他說,2009年以來,我國對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史無前例。中央累計安排資金400億元,支持1877所縣級醫院、5169所中心鄉鎮衛生院、2382所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1萬所邊遠地區村衛生室建設,財政部還安排130多億元用于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設備購置。
同時,為解決全科醫生不足這一制約基層醫療服務質量的瓶頸,出臺了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三年內通過轉崗培訓、訂單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為基層培養6萬名全科醫生。目前,面向中西部鄉鎮衛生院訂單定向培養的5000名醫學生已入學一個學期,支持鄉鎮衛生院招聘執業醫師2萬余名,在崗培訓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377萬人次。
2011年,還要采取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招聘執業醫師、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層衛生人員定期崗位培訓、對口支援、鼓勵大醫院退休醫師到基層執業、建設職工公轉房、提高基層技術骨干待遇和實行職稱晉升優惠政策等措施,重點為基層培養一批留得住的本土人才,承擔起居民健康“守門人”職責。
破解“看病難看病貴”成效何以體現?公立醫院改革是關鍵
陳竺說,公立醫院改革始終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坎”,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點。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從2010年2月啟動以來,各試點城市目前已全部建立健全了領導和工作機制;陸續出臺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一批配套政策措施;緊緊圍繞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著力推進作用直接的便民惠民措施;對重大的體制機制改革進行積極探索。
但陳竺坦言,公立醫院改革還沒有完全破題。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公立醫院改革僅局限在少數試點城市已難以適應群眾的新期待。今年要確定一批看得準、見效快的公立醫院改革政策措施,向全國推廣,爭取在人民群眾得實惠得方便、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和醫務人員受鼓舞三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他說,衛生部門將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深化改革,力爭盡快探索出一條公立醫院改革的基本路子。今年主要有以下工作:一是制定公立醫院設置與發展規劃,調整公立醫院布局,推進公立中醫(含民族醫藥)醫院改革發展。二是優先建設發展縣醫院。三是建立公立醫院與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四是加快推進以電子病歷建設和醫院管理為重點的醫院信息化建設。五是推行惠民便民措施,如普遍開展預約門診服務等。六是落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政策,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
如何讓百姓“少得病”?
陳竺介紹說,政府從2009年開始面向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包括健康檔案管理在內的9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目前分別有48.7%的城鎮居民和38.1%的農村居民擁有了健康檔案,3553.8萬高血壓病人、918.9萬糖尿病人和170.6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納入慢性病規范管理,為8449萬65歲以上的老年人開展了健康檢查。
另外還實施了乙肝疫苗補種、農村婦女免費宮頸癌、乳腺癌檢查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這些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都免費向群眾提供,對于緩解群眾“看病貴”也有重要作用。
他透露,為保障各項服務的開展,建立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2009年開始按照人均不低于15元的標準落實經費,2010年全國平均達到了17.5元,2011年將提高到25元。
陳竺表示,基本公共衛生經費投入增加后,要相應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擴大服務人群,完善服務規范,提高服務標準,增加服務項目,使群眾更多受益。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