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各項衛生工作任務,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記者:“十二五”規劃把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作為經濟社會主要指標,請問這個指標的重要意義以及實現這一目標有哪些重點工作?
張茅:人均預期壽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時平均可存活的年數。人均預期壽命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這個指標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首次將其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納入五年規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
人均預期壽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從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入手,切實深化醫改,落實各項衛生工作任務。具體任務有三項:
一是關注重點人群。研究我國過去15年預期壽命的增量,48%歸因于5歲以下兒童包括嬰兒死亡率下降,34%歸因于60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下降。因此,由于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繼續提高婦幼保健水平、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同時,關注60歲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可以進一步提高居民的預期壽命。
二是干預重大疾病。2005年主要疾病對我國居民造成壽命損失的前五位為: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損傷和中毒、圍生期疾病。因此,針對包括這5類疾病在內的重大疾病增加新的干預措施,可以比較明顯地增加壽命預期。
三是實施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十二五”期間,通過組織實施一系列國民健康行動計劃,加強對重點人群和重點危險因素,特別是針對日益嚴重的慢性病的影響,采取重大干預措施,將進一步提高平均預期壽命。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