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頻出
各地試點反響不一
公車改革,由來已久。1994年,中辦、國辦聯合頒發了《關于黨政機關汽車配備和使用管理的規定》,明確要求:“部長級和省長級干部按一人一輛配備專車;現職副部長級和副省長級干部,保證工作用車和相對固定用車。”由此,陸續掀起公車改革浪潮。早在1997年,廣東就開始公車改革試點。1998年9月,國家啟動部分中央機關的車改試點,并同時在浙江、江蘇、北京、湖南、重慶等地試點。
在各地紛紛進行的公車改革試點中,最受爭議的是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2008年4月,弓長嶺區正式啟動了公務用車貨幣化改革。凡是區直機關、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的公車和領導干部,都在改革范圍之內。除必須保留的執法車、作業車等,公車徹底取消。在該區的車改補貼方案中,區委、區政府正職8萬元/年,區人大、政協正職6.5萬元/年,區人大、政協副職4.5萬元/年,享受副縣級待遇的領導、區長助理4萬元/年。消息一出,爭議不斷。不少人認為,所謂的車改成了官員的“變相加薪”。2009年7月25日,遼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發布通告,實行一年多的弓長嶺區車改被叫停。
相比之下,杭州的公車改革得到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以及媒體的廣泛贊譽。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市政府出臺車改方案,提出3年分3批完成車改。方案核心內容是:市局(副廳)級以下一律取消專車,大部分公車都向社會公開拍賣,讓公車回歸“工作車”的本色。實行貨幣補貼;按職務層級將車補分為9檔,最高2600元,最低300元;錢直接打入個人市民卡,只做交通費用,不能提現;單位設立公共交通經費,解決突發事件處理等公務用車;全市成立公車服務中心,統一用車。
杭州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葉明告訴記者,從車改開始的第一天開始,社會上的質疑之聲就從未停止過,他因此將車改工作稱作“自討苦吃”。他透露,今年5月,第三輪車改即將啟動,除公檢法等部門外,其他所有市級機關都將不留公車、所有人員參加公車改革,“到那個時候,我們市領導班子成員也一樣沒有公車可用了?!?/p>
據杭州市車改辦統計,第一批車改單位的用車補貼比車改前公車開支下降32%,第二批單位則下降了30%。兩年來節約公務交通費用總計為3442萬元。
類似的公車改革在其他地方也在陸續進行。廣東省惠州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李松告訴記者,惠州的公車改革包括取消公車、發放交通費、經費包干、保留執法值勤用車、組建機關公務車隊、拍賣公車、安置司機、特殊保障措施等8個步驟。截至目前,該市已組織公車拍賣會12場,競賣成交車輛1176輛。改革涉及市直單位、大亞灣區、惠城區、惠陽區等的95個處級單位、21個鄉鎮(辦事處)的1.2萬多名公務人員,公車數量減少59%,公車經費開支總體水平下降22%。
中央發力
從“自選”走向“規定”
清華大學廉政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建明指出,現有的圍繞公車管理模式的改革缺點主要有兩個:一是改革試點始終處于一種自發、自覺狀態,而不是強制性的,“誰改革誰吃虧”,越是主要領導干部,吃虧越大。二是所有試點改革都是改下不改上,帶有不徹底性。他認為,未來的根本出路是通過全國統一步伐的改革,實現公車管理模式的根本變革,建立新模式的公車改革必須且應當是“規定動作”,而不應是“自選動作”。他建議,成立全國性的公車改革領導小組,統一部署、強制推進全國的改革工作。
“對于公車改革,我認為只要開始就好,千萬不要寄希望于設計出一個完美的體系才去實施。”李成言認為,“從根本上說,首先要改變的是官員的觀念。就拿‘小轎車’這個名稱來說,在國外念‘car’,翻譯過來就是‘小汽車’,但我們翻譯成了‘小轎車’,這與歷史有關。過去官員出門,武官騎馬、文官坐轎。汽車引進以后首先是官員使用,所以翻譯時就有了中國特色,加上了‘轎’字。這表明汽車成了身份、地位和待遇的象征。因此,必須首先扭轉公車體制既得利益者的觀念,讓他們意識到實物配給是一種落后的模式,代之以福利待遇市場化、貨幣化,規范職務消費,公車改革才會暢通無阻。”
“將公車問題首次納入專項治理,以及最近兩三年來的專項治理都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強調治本這一與以往大不同的思路變化,預示著圍繞公務用車管理模式根本變革的改革將為期不遠。這當然是解決公車問題的根本之道,讓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比谓鳂酚^地預期。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