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保障經濟發展環境。如武漢治庸,旨在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投資發展環境,故而劍指吃、拿、卡、要等50種損害投資發展環境行為以及得過且過、業績平庸等10種“庸病”。湖南治庸,出臺了《關于影響機關效能和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處理辦法》,顧名思義,為經濟發展環境著想。
暗訪及舉報形式多樣。不少地方成立“治庸辦”、“優化辦”等,派出含媒體記者在內的暗訪組,或者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喬裝打扮去暗訪。此外,各地一般開通舉報電話、舉報信箱、電子郵箱等。
雷厲風行。如,武漢市強調追責不搞“下不為例”,“不管是誰”,情節嚴重將遭免職。山東寧津縣則有7名“一把手”走上曝光臺,且原藥監局辦公室副主任被撤職。而在新疆,多個處室負責人被免去現職,下派基層掛職鍛煉或輪崗交流。
■治庸治懶亟待長久
記者檢索發現,至少5年前,我國即有“治庸風暴”。2006年2月13日,人民網時政頻道以《治庸風暴襲卷全國 “混混官”日子到頭了》為題,搭建專題,介紹當時全國各地,如安徽安慶市、湖北沙洋縣、重慶市、深圳市、蘭州市等,“問責行政首長”,掀起“責任風暴”、“效能風暴”,實施“治庸計劃”的情形。
如何讓“混混官”的日子真正到頭?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秘書長汪玉凱認為,應通過建立健全機制,來實現常態化、制度化、持久化治庸。吳丕認為,除形成長效機制外,還應讓群眾、媒體獲得足夠監督權。還有專家建議,將體制外的互聯網絡舉報與體制內的官員考核結合。
避免“一陣風”,也是各地黨委政府的考慮方向。如武漢市,將“責任風暴”、“治庸計劃”分4個階段,其中第4階段為“9月1日至12月底為建立機制階段”。而山東寧津縣委有關負責人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目前的糾風絕不是“一陣風”,已經采取了諸多措施,以建立長效機制。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