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1年開始,小小的宜昌城很快會聚了12萬建設大軍。他們風餐露宿,以鐵鍬、扁擔、板車等為“武器”,搶修圍堰。其中,來自湖北三地九縣的10萬“民兵師”自帶口糧,每天僅有5角錢的生活補貼。廣大建設者發揚艱苦奮斗、團結一心、不畏艱難的精神,科學施工,成功地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1981年1月4日,江水仿佛一匹野馬奔騰。巨大的混凝土“四面體”投下去,竟像一片樹葉在江面上飄然而去。危急時刻,技術人員改變方案,用粗壯的鋼絲纜繩把三四個25噸重的混凝土塊聯成“葡萄串”,填進咆哮的龍口,經過36小時23分的激烈奮戰,終于馴服了長江,贏得了全世界的喝彩!
那寬34米、長280米、水深4米的葛洲壩船閘,成為我國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通航建筑物。面積相當于兩個籃球場、重約600噸、被譽為“天下第一門”的人字門,實際安裝誤差均小于2.5毫米,這一奇跡又讓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兩臺全由我國自行設計、制造和安裝的17萬千瓦發電機組,轉輪直徑達11.3米,至今依然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機組之一,被譽為“世界卡普蘭式水輪機的里程碑”。
道道“鬼門關”相連的川江航道,因葛洲壩水庫淹沒了急流險灘和絞灘站,通航條件大為改善。在葛洲壩船閘工作了30年的操作員李秋紅說:“當年通航時,東方紅51號是第一條過閘船舶,現在這種小船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大型客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