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角度深入闡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對于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的重要意義。這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顯得尤為明顯。一段時間以來,與經濟快速發展相比,我國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也同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發展中一些不全面、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加凸顯出來。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和“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相關要求下,中央提出了加強文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
早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初,國務院出臺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十大舉措中就有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相關要求。2009年7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又一個重要的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胡錦濤同志再次強調要充分發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拉動消費、促進和諧、增強信心的重要作用。
2010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明確將“加快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加以強調。他指出,從國際經驗來看,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于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于擴大就業和創業;要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2010年10月,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指出“十二五”規劃要以“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在建議中,中央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生產和傳播方式,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從加快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入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完善版權法律政策體系等幾個方面對下一階段文化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文化體制改革思想體系日趨完善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中央繼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之后作出的有一項關系全局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六大以來,中央圍繞著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認識,共同構成了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思想的理論內涵。
從指導思想上說,文化體制改革“必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以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從基本原則上說,文化體制改革做到“六個堅持”,即“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堅持勇于實踐、大膽創新,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包括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重要前提、重大關系及基本策略等。
從目標任務上說,文化體制改革要力爭做到“六個形成”,即“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這“六個形成”以完善文化市場體系為核心,從宏觀管理體制、微觀運行機制到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改善文化發展環境及對外關系等各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劃。
圍繞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這六項目標,形成了六條推動改革的主要路徑:“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企業改革”、“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宏觀管理體制”、“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
可以說,十六大以來,中央文化體制改革思想主要圍繞著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以及實踐路徑等方面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推動改革實踐的重要理論武器。那么,這一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簡單地說,一方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加以強調。文化體制改革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兩翼齊飛,推動文化建設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目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在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轉變政府職能等改革過程中必然會涉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觸及不少的深層次利益調整,特別是在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并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的條件下,受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的難度加大,加上文化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識形態屬性與商品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復雜性,都使得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問題和矛盾。而“我們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改革發展關鍵時期遇到的各種問題,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妥善處理文化發展中的重大關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又好又快發展”。
另一方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也必然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要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包括文化生產力在內的社會生產力,而“現行文化體制存在著政事、政企不分,輕視市場機制作用,法規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要實現以人為本就必須保障人民包括基本文化權益在內的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必然要求我們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重要抓手,盡快扭轉文化發展相對落后、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合理滿足的狀況。總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文化體制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不相適應,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不相適應,與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環境不相適應,與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趨勢不相適應”的問題進一步凸顯,“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已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文/郭如才 (作者單位:中央文獻研究室)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