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多的提煉和290多萬群眾投票評選,由“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語2日在京正式向社會發布。
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傅華表示,“愛國、創新、包容、厚德”是一個有機整體,充分體現了城市精神與核心價值的相互協調、城市共性與北京個性的相互兼容、歷史底蘊與未來取向的相互統一、城市特色與市民氣質的相互融合,反映了北京特有的文化品位和首善特質。
“北京是一個最能彰顯中華民族愛國傳統的城市。”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說,“不管是五四運動、盧溝橋事變,還是新中國成立掀起的建設熱潮、奧運會北京市民的參與精神,都顯現出這座城市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精神品質。”
公方彬說,將愛國作為北京精神的核心和靈魂,反映出首都的擔當和責任,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球化時代必須強化的價值坐標,保證我們認清自己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同時,將會把人們的愛國情感導入北京的城市建設和發展之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懷進鵬從創新角度,談了對北京精神的理解。他表示,千百年來,北京創造了世人矚目的科技和文化成就,這座城市也以厚重的文化底蘊,向世界詮釋著一個城市的創新和進取精神。今天的北京,是全國最有創新優勢、最具創新實力、最富創新潛質的活力之城。
“作為城市意識的最高形式,包容是北京最具異質性特征的城市精神之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說,包容既是北京市民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胸襟和氣度,也是市政建設博采眾長、兼容并包的思維方式,更是北京作為首都尊重差異、和諧共生的文化特質和獨特品質。
于丹認為,參照聯合國人居署提出的“包容性城市”概念,北京已經成為國際范圍內地域開放性最高的都市之一,體現為積極評價外來人口的貢獻和影響、對困難群體給予保障性社會關懷、多元人才選擇相對理性與包容,“包容力與成長性使北京在國際都市序列中地位穩步上升”。
“厚德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之魂,也凝練在北京人的精神品格之中。”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員閻崇年說,建城三千多年、建都近千年的歷史,培育了北京人崇德、尚德、重德、厚德的品格。注重日常道德修養,擁有高遠博大胸懷,是厚德的主要內涵,也是社會轉型時期特別需要提倡的精神品格。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