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歌 永恒的歌--雷鋒精神的當代回響
他們就是一滴水,一線陽光,一顆糧食,但只要他人有困難,就盡自己所能去幫助。這個時代,有救起3名落水者,自己卻獻出生命的“英雄大叔”李國喜;有放棄“體面工作”幫助麻風病康復者的大學生司占杰;有汶川地震后馳援災區的十多萬志愿者;有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上百萬青年人熱情服務……越來越多的人為雷鋒闡釋的“自我與他人”增添了時代的溫度。
還有許多人,在最平凡的崗位,有著不平凡的精神,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退休后回鄉義務植樹20多年、情滿青山的老地委書記楊善洲,為民造福、鞠躬盡瘁的安徽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一個個閃光的名字,如同一支支閃亮的火炬,將雷鋒注解的“平凡與偉大”演繹出嶄新的內涵。
“雷鋒”是一種希望,更是一個方向,雷鋒精神的時代感和吸引力不斷增強——
“80后”“90后”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但“雷鋒精神”同樣貫穿于他們的生活之中。16歲的長沙高中生王達佳,已有9年多義工經歷;13歲的“90后”學生劉品儀在日記上說,“我幫老奶奶指路,她夸了我,這種幫助他人所獲得的快樂很真實。”“80后”的嚴培在長沙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得知云南邊遠地方的孩子們迫切需要英語老師時,她立刻報名。她說,“學雷鋒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為需要幫助的人盡一些綿薄之力,讓青春充滿意義,讓年輕不留遺憾。”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雷鋒精神”走進了網絡時代。在“雷鋒博客”里,圖片播放器滾動播放著和雷鋒有關的人物和場所,以及新時代學習雷鋒、傳播雷鋒精神的普通百姓照片。在博文中,不僅有鮮活的百姓故事、活動紀實,還有對雷鋒精神傳播的研究和體會。在網絡搜索引擎中輸入“雷鋒”,便會發現,雷鋒精神正以網絡博客、論壇、貼吧等新形式廣為傳播。“學習雷鋒好榜樣,學習雷鋒很時尚”的口號在網絡大放異彩的同時,郭明義的微博“粉絲”數已超過600萬……
無法否認,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我們所處的時代,同樣既有“最美媽媽”用雙臂托舉的精神之花,也有郭美美空虛的手袋。鋼筋水泥的現代社會中,有人曾斷言“雷鋒精神過時了”,有人感嘆雷鋒若在也寸步難行。但即便在這種道德焦慮中,“雷鋒精神”仍然是人們心靈的支撐、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所以,我們看到,黨員干部帶頭學雷鋒,把學雷鋒與踐行黨的宗旨結合起來,把做好事與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結合起來,這已經成為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
我們還看到,更多的普通人在綿綿延延的學雷鋒實踐活動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其中,并養成了一生的習慣或義舉,比如公交車上讓座,撿到東西無償歸還;比如見義勇為覺得理所應當,無償獻血感到無上光榮,幫助別人打心底里高興……
50年來,雷鋒精神始終與時代同行、與文明同在,影響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干部群眾奮勇前行。如今,雷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在神州大地上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來源:新華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