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叫停
評審結果須報衛生部核準
有條件的醫院紛紛評“三甲”,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起碼也要擠進三級。為此不少醫院不斷圈地擴建、大手筆引進設備。
劉勇認為,這種狀態容易破壞整個醫療服務網絡,如果當地的就醫量無法支撐醫院的正常運轉,就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可能對控制醫療費用等造成負面影響。
此次衛生部要求開展評審“回頭看”,就是針對部分省份評審缺乏規劃、尺度過松、三級醫院數量攀升等現象。衛生部專門下發《關于規范醫院評審工作的通知》要求,對新增的三級醫院省級衛生行政部門不得發給證書和等級標識,已發給的要立即收回。各地“三甲”醫院及規劃新增三級醫院的評審結果,須報衛生部核準。
□新聞背景
“三甲”是醫院最高等級
醫院等級評審啟動于1989年,綜合醫院按任務和功能,由低到高分為一、二、三級,其中三級醫院定位是向幾個地區提供高水平專科性醫療衛生服務和執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務的區域性以上醫院。而每級則根據醫療水平及設施條件等,又分甲、乙、丙三個等級。“三級甲等”是目前我國醫院的最高等級。
□利益驅動
晉級意味著更多收費更多病源
三級醫院收費標準比二級高出約30%,還能吸引來更多的醫療人才和病源,這樣醫院才能進一步發展。
“三甲”,意味著最好的醫療條件、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但其意義并不只此。“‘三甲’這塊金字招牌,吸引著優質資源,對醫院極具誘惑力。”北京一位“三甲”醫院院長說。
只要晉升到“三級”,就意味著收費標準可以更高。衛生部《醫院分級管理辦法》明確,醫療收費應與醫院級別掛鉤。級別不同,門診掛號、住院床位收費等都應有所不同,以適當拉開檔次。據悉,三級醫院收費標準比二級高出約30%。
“三級”意味著政策更優,可以購置更加高端的設備,享有更多的科研項目資源。如衛生部明確要求,申報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專科所在醫院應為三級醫院。
“三級”還意味著更大的平臺、聲譽,能吸引來更多的醫療人才和病源。王永光說,患者就醫都有趨高心理,有了三級醫院的標簽,自然會成為患者選擇的重要依據。醫院有了病源,進一步的發展就有了基礎。
然而,醫院等級評審背后,不僅僅有著不平等的待遇,還存在著一些更為復雜的因素。“有的評審組到地方,都得警車開道!”一名地方官員說。
此外,醫院等級評審多與其行政級別相關,在評選“三甲”時,省級醫院比市級醫院更有優勢。
另有專家指出,政府主導的評級在基層容易變味。醫學論壇丁香園上一位網友說:“評級花錢就能過,我們醫院花了幾百萬,那么多問題都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