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范為波實實在在賺了一把。早稻畝產920斤,晚稻畝產860斤,早稻每百斤賣到了136元,晚稻賣到了138元。“晚稻比去年價格低了一些,去年的晚稻能賣到150元呢!”
即便如此,賬算下來,范為波今年種糧的純利潤也有十幾萬元。
規模出效益,這已是種糧戶的共識。縣里這幾年也都在鼓勵種糧規模化,今年,全縣100畝以上的雙季稻種植大戶增加到154戶。
雙青村村民肖建軍,是全縣為數不多的千畝大戶。耕種面積1020畝,遍布雙江口鎮3個村,僅日常管理工作,他就雇了6個人。
肖建軍告訴記者,要是除去今年新買的三臺機械和在外借貸的利息錢,全年利潤有望突破40萬。
然而,這個數字,顯然還不能讓他滿意。“每畝純利潤只有400元。”他認為,問題出在了管理上。
“以前種百把畝地,每畝純利潤能達到七八百,現在擴大到上千畝,效益反而低了。”肖建軍說,來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減一點管理人手,提一提工資,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像肖建軍這樣的千畝大戶,在寧鄉不過12戶。糧食規模化生產水平不高,仍是擺在當前的客觀實際。寧鄉縣農業局對今年全縣規模化種糧情況進行了統計,承包面積百畝以上的農戶,只占全縣的萬分之四點六;百畝以上水田的流轉面積4.2萬畝,僅占全縣水田面積的3.85%。
明天誰來“接班”
大戶感覺累,散戶效益低,調動種糧積極性仍需實招,不讓糧農吃虧
肖建軍現在正在為稻谷烘干而發愁。
沒有烘干機,只能靠天幫忙,肖建軍為此專門請了17個人幫忙曬谷子。“晚稻收了90多萬斤,目前就曬了4萬斤多一點,心里急啊!”肖建軍說。
除了烘干,資金周轉、用工成本、種糧風險,都是讓大戶們發愁的老大難。承包1000多畝,每畝租金400元一年,還加上農資化肥和人工成本的投入,肖建軍曾粗略算過,一年的流轉資金不能少于60萬元。
“去銀行借錢,他們要么讓我拿東西抵押,要么要我找公務員擔保,忙到頭也借不到幾萬元。”肖建軍說,借錢基本找親戚朋友。利息自然要高不少,今年光付利息,他自己拿了14萬元。
讓范為波發愁的,還有不斷上升的人工成本。雖說日常管理他一人可包下,但一到農忙時分,總免不了請人。今年“雙搶”,他臨時雇了十幾個人,每人每天的費用150元。
讓大戶們擔心的還有老天爺的“表現”。“前年寒露風來得早,去年旱災,我就基本沒賺什么錢。”范為波說。
雙江口鎮農業辦主任劉奮強說,雙江口鎮處于寧鄉黃材水庫下游,上游放水,下游起碼一個星期才有水來。這些年,渠道年久失修,要水的時候眼巴巴看著水不來,只有干著急,這些都讓大戶們感覺到累。
散戶們則依然感覺效益低。據測算,今年,寧鄉全縣每畝水田的純收入大約647元,每畝平均用工5個,折合每個勞動日收入為129.4元,與外出務工收入大致相當。但由于全縣戶均水田僅2.98畝,戶均年種糧收入只有1928元。
“我的兒子在縣里讀初中,以后肯定不讓他回家種田。”肖建軍說。
范為波的小孩在外參軍,兒子多次勸老爸休息,42歲的范為波表示,再干8年,到了50歲的時候,也把田地租給別人去種。
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恐怕還需出實招。
除了服務配套、基礎設施要跟上,大戶們對當前的糧食直補政策,意見最為集中。“不管種沒種糧,都能拿到補貼,似乎成了一種‘福利’。”肖建軍建議,應當按照“誰種糧、誰受益”原則,這才是國家補貼的初衷。
記者了解到,去年,寧鄉是全國產糧先進縣,拿了國家100萬元獎勵,寧鄉按20元每畝,獎勵了種糧大戶。劉奮強說,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鎮里可用的手段,確實太少。他也提到了當前的糧食直補,“能否對種雙季稻的農民多補一些,種單季稻的少補一些,田地拋荒的不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