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機時期,中國旅游業正進入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山西旅游亦如此。
12月6日,第三屆"9+10"區域旅游合作交流會議在太原召開。來自環渤海及周邊9省市自治區和全國10個熱點旅游城市的旅游界代表,共同商討了區域合作在中國旅游業的重要角色、地位和作用。地緣相近、文化同根、資源同宗,讓彼此之間敞開心扉,談合作、謀發展。山西作為其中的重要成員,該如何認識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呢?
認清機遇 新旅游功能大區日趨成熟
環渤海地區作為我國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社會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是我國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這是共識。
但也有人會問,為什么旅游業要專門召開環渤海地區區域合作會議?在"9+10"區域旅游合作交流會議高峰論壇上,北京市副市長丁向陽給出了答案。他認為,世界上第一大經濟不是房地產,也不是石油、汽車,而是旅游。全世界經濟中10%是旅游產業創造的價值。
在政策導向方面,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更具權威。他說,建設統一開放的全國旅游大市場,推動區域旅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旅游業建設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必然要求,全球旅游業發展的經驗表明,實現區域旅游合作打造區域旅游品牌,推動形成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區域旅游格局是推進旅游發展、帶動區域發展的有效措施。
環渤海地區就是一個良好的區域品牌。它是我國北方經濟集聚中心,擁有密集的城市群,完善的產業群和現代交通體系,旅游資源豐富,產業要素齊全,發展旅游互補性強,既包括各具特色旅游的目的地,又包括需求旺盛的旅游客源地,還擁有配套完善的旅游集散地,既有利于區內交流,又有利于區外合作。因此,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在各方簽署的 《區域旅游合作太原宣言》中,無論是國家部委,還是省市自治區的負責人,一致認為通過深化合作,可以將環渤海區域建設成為帶動全國、影響世界的重要旅游功能大區。
天時、地利兼備,山西需要做的,就是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歷史機遇。
充分借力 區域合作成效愈發明顯
當前中國已進入大眾化旅游時代,旅游日益向著區域化、多元化的形勢發展。加強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旅游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9+10"區域合作優勢明顯。"環渤海地區世界遺產多達十幾處,占到全國總數近1/3,4A級以上的景區達220多處,占全國總數的1/4。規模大、品位高、數量多的旅游資源為這個地區的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北京市旅游局局長張惠光說。
區域合作可以整合資源,集約發展,這對于提高旅游業的競爭力作用明顯。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楊崇勇講了一個事例。2008年,他向北京市政府提出:承德避暑山莊是世界文化遺產,河北境內100多公里的公路開通,而北京60多公里通不了,影響了旅游發展。這件事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視,公路很快就開通了。此后,北京到避暑山莊的人越來越多。
成都市在區域合作中同樣受益匪淺。"汶川大地震后,成都需要迅速恢復旅游。據我統計,一共有37個城市為成都恢復旅游業作出了貢獻。其中,上海市領導還親自帶了1000人的旅游團到都江堰,支持四川災區恢復旅游業。"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鄧工力說。
中國旅游協會秘書長劉志江在談到區域合作的作用時說,旅游區域的相鄰和旅游資源的關聯,對旅游業發展很重要。"9+10"也是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區域相鄰。特別是旅游資源的關聯性,從全國來看,旅游地區關聯性非常大,絲綢之路,長江三峽,長城一線,環渤海地區,這是半圓形的;還有片狀似的,珠三角、長三角、太湖地區、鄱陽湖地區、洞庭湖地區。這些不僅區域關聯,更主要的是資源關聯,不合作就會不圓滿。
除了優化配置、打破壁壘外,區域合作還可形成合力,特別是在對外產品設計開發、宣傳促銷上,這一點體現得更為明顯。
山東省通過與北京合作,借助北京奧運會互送游客,旅游收入大幅提升。今年,該省又抓住上海世博會商機,與上海市密切合作,推廣"觀世博游山東"旅游產品,國際游客數量明顯增多。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王旭說:"山東從區域合作中受益很大。1978年到2005年,我們用27年的時間完成全省旅游收入1000億元,從2006年到2008年用了3年的時間實現了旅游收入過2000億元,今年年底有望超過3000億元。"
積極準備 為融入環渤海破題解困
"9+10"區域合作,盡管走過3年,但仍需完善。比如各個省市自治區旅游資源開發仍然是政府主導型模式;旅游市場主體發育滯后,運行機制不健全,管理體制還不夠協調等等。
張慧光提出了"弱化行政區劃界限,構建區域合作新機制"的建議。"如果在區域合作中缺少實質性的整體規劃,就會影響城市間區域的經濟聯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所以要推進旅游統一大市場,樹立共進共贏的意識,各方要更主動地加強區域的協調、溝通,在這個過程中,確實要解放思想,弱化行政區劃的界限,強化經濟圈的概念,打破地域界限統一布局,走區域旅游政策趨同的道路,努力做到產業發展協調規劃,從而加強區域旅游資源整合的力度和協調發展的能力。"
王旭建議建立多層次的區域合作框架精神。多層次分成三種,一是多邊,二是雙邊,三是"多邊+雙邊"。多邊的合作機制就是在"9+10"框架下,尤其是9省市自治區共同編制旅游整體發展規劃,通過政府之間搭建平臺,建立聯合機制,開發共同的產品,包括實行聯合執法等。雙邊機制就是根據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產品,各省市自治區之間加強合作。"多邊+雙邊"合作機制則更加靈活。
針對區域之間合作和溝通不暢通、相互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的現象,河南省政府副秘書長李建莊認為,區域合作需要建立三個機制。第一個機制是政府層面。通過高層次的會商機制著力解決區域之間旅游合作當中的一些大問題,包括政策制定、發展規劃編制、重大政策出臺等。第二個機制是政府主管部門層面。比如各個省市自治區旅游局之間應該在具體精品線路的打造等方面進行協調。第三個機制是市場主體層面。旅游業的發展主要靠企業,所以需要企業之間更好地協作。
劉志江認為,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應該是區域合作一項很重要的任務。他建議,合作地區的從業人員應該統一培訓、定期交流,這有助于從業人員的學習提高,也是各地互通互惠的一個過程。
"十二五"即將迎來開局之年,山西需要全面推進融入環渤海經濟圈進程,不斷擴大旅游互動和雙向多向規模,形成發展旅游業的濃厚氛圍和良好態勢,為山西旅游業跨越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記者岳晉峰)
來源:山西日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