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下川遺址考古首次發現舊石器晚期的火塘、石磨盤和史前時期赤鐵礦,這一共存現象表明——
2月2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了沁水下川遺址考古發掘后的重要成果。考古專家在77平方米范圍內的開方地層中發現了舊石器晚期的火塘和石磨盤等多種類細石器,還有在史前時期重要的宗教喪葬用品赤鐵礦粉。新發現的火塘、石磨盤和赤鐵礦共存現象表明,這里很可能是2.2萬年前人類的一個棲居地。
下川遺址位于沁水縣城西70公里的下川村,發現于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北方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晚期的細石器文化遺址,自發現之日起,就一直為學術界所矚目,兩次重大考古發掘奠定了下川遺址在中國史前考古中的歷史地位。201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組成了聯合發掘隊,對下川遺址進行重新發掘,這次共發掘了4個探方,發掘面積為77平方米。在地層年代學方面,通過測定的碳十四數據表明,下川遺址的年代最早可以達到4萬年,目前發掘的最晚年代為2.2萬年。在此基礎上,專家對每個水平層的石制品進行了分類統計,大約在2.6萬年前后,下川先民的石器制作技術發生了重大轉變,發掘的石磨盤主要分布在2.6萬年前的地層中,并與6處火塘共存,周邊還散落著很多赤鐵礦粉。
該項目領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介紹,下川遺址在遺跡方面發現了火塘、石磨盤和赤鐵礦共存的現象尚屬首次。在發現的6處火塘和大量的用火遺跡中,有一個火塘保存相當完整,該火塘頂部完全由礫石封住,揭開中間部位的礫石之后,發現在火塘中心有大量木炭,而周圍的礫石下面則沒有木炭,木炭清除完后,有一小淺坑,坑底的土壤已被燒紅。其他火塘周圍也由拳頭大的礫石圍成石圈,石圈外圍還有幾塊扁平礫石,這些扁平礫石就是通常所說的石磨盤。在發掘過程中,常常發現赤鐵礦,通過這些發現分析,下川遺址的石磨盤可能與加工赤鐵礦有關。
赤鐵礦粉在史前時期是重要的宗教喪葬用品。晉城地區素為“煤鐵之鄉”,其中的鐵礦主要是“山西式鐵礦”,成分主要為赤鐵礦。如果再聯系下川遺址密集分布的火塘和石磨盤,在某一個時段,這個遺址的功能是否與專門加工赤鐵礦粉有關,將成為考古學者下一步探索的課題。(記者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