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市作為山西省的一個煤炭大市,煤炭資源十分豐富,已累計探明儲量271.7億噸。依靠豐富的煤炭資源,晉城市連續多年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隨著煤炭資源的日益枯竭,也出現了一些鄉鎮、村因無礦可采而返貧的現象。
“煤挖完了怎么辦?”晉城市委、市政府組織干部群眾開展大討論,積極探索由煤炭大市向旅游大市轉型發展,開始了以發展旅游產業為重點的經濟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以煤炭促旅游”的新路。
晉城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腹地,這里有著奇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上古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精衛添海、愚公移山、神農躬耕等故事都發生在這里。這里自古以來名人輩出,有《康熙字典》總編纂、康熙皇帝的老師、清代吏、戶、刑、工四部尚書大學士陳廷敬,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還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和文物古跡。目前,晉城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數量居全國前列,密度居全國第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3處,市、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有55處和252處,是全國重要的文物大市之一。特別是現存的宋金時期木結構古建有50多處,約占全國同時期同類古建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早期古建博物館”。同時,晉城又是山西的東南門戶,周邊鄭州、洛陽、新鄉、焦作、濟源、運城、臨汾、長治等城市近4000萬人口,旅游市場潛力巨大。可以這樣說,晉城除煤鐵之外,最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就是地面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只有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比較優勢,在現有基礎之上提升產業整體素質,擴大旅游經濟總量,才能對推動晉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重要影響。
旅游業要有大發展,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更需要資金的投入。為引導煤炭等優勢產業轉向旅游產業,晉城市做了大量細致扎實的工作。一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在煤炭行業中積極提倡 “地下轉地上,黑色變綠色”,促進以煤礦為主的礦山產業向地面產業轉移,依托煤炭產業的積累反哺旅游業的發展。二是制定“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政策,堅持“誰投資、誰開發、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和外資依法參與旅游開發、建設與經營旅游產品、旅游運輸、旅游接待服務與旅游娛樂設施。鼓勵以資本和旅游資源經營權為連接紐帶,通過相互參股、資產重組、兼并聯合、授權經營、連鎖經營等形式,培育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跨行業的旅游企業集團,增強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鼓勵有實力的國有、集體、私人、外商采用多種形式開發旅游景區景點。在政策的鼓勵下, 許多資金雄厚的煤炭企業紛紛投資旅游產業。國家著名5A級景區“皇城相府”就是由皇城村投資3.2億元開發的;4A級景區王莽嶺是由蘭花集團投資4億元開發的; 長平古戰場景區是由高平白花山煤業投資9000萬元開發的。與此同時,煤炭企業還積極投資星級飯店的建設。晉城市煤運公司投資2.4億元建起了四星級酒店晉城大酒店和頤賓大酒店,投資9000萬元建起了棋源山莊,全市多元化投資旅游產業的格局基本形成。大量資金的投入大大加快了晉城市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步伐。目前,全市共有成規模的旅游景區(點)42處, A級景區和國家工農業旅游示范點數量名列山西省第一。共有星級飯店27家,其中有五星級1家、四星級11家、二星級以上15家,星級酒店的數量和質量名列山西省前茅。晉城市的金輦酒店管理公司先后管理了包括北京在內的省內外9家高星級酒店。2011年,晉城市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20%。其中國內旅游和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9.5%和19.9%。
為進一步增強旅游投資企業的信心,晉城市還在凝聚人流、營造人氣上下功夫,積極打造集散、物流、會展三大中心。一是建設晉城旅游集散中心。由各旅行社、星級飯店、紀念品商鋪進駐文體宮,并在晚間表演地方特色節目,將其打造成為游客提供咨詢、投訴、提供線路、安排行程、預定飯店等各項服務的集散中心。二是建設晉城物流中心。在西上莊村建設占地500畝的商貿物流園區;在七嶺店村建設占地1000畝的工業物流園區;在曉莊村建設占地500畝的現代物流園區。通過發展會展旅游,吸引中原乃至全國的會議在此召開。
與此同時,晉城市還通過一系列節慶活動帶動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先后組織了“神奇太行?經典晉城”旅游月、中國古堡旅游節、太行風光旅游節、旅游戲曲文化節、白馬禪寺祈福節、歷山舜王坪舜文化旅游節、晉城旅游美食節、炎帝文化旅游節、玨山青蓮寺賞月旅游節等節慶活動。此外,通過開展省內外旅游推介、招商引資,以及各種豐富多彩的旅游宣傳活動,提升晉城旅游的知名度,全力打造“中西部旅游強市”,使晉城市盡早實現由煤炭大市向旅游大市的嬗變。
來源: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記者 孫瑞生 通訊員 李東平 蘇琪)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