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窩寶鏡
壺口至孟門近鄰的山脈默然后退了許多,蒼茫的天際幻化出峰巒的剪影。龍槽兩岸淡赫色的石板面上,顯露出許多樹葉、鳥蟲等古化石圖案。其間還夾雜著一個個儲滿清水,可把山川景色映照其間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甕,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態各異的鏡子。
據考證,這些石窩水洼并非人工所鑿,而是經洪水激流數干年來沖擊石塊盤旋磨蝕而成,因此,每個坑從坑沿滑到壁都光滑無比,而且每個石窩里都有一個圓形石頭。明代有人作詩贊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間無物掩蟾光……因其孟門開寶鏡,嫣娥向晚理殘妝。
孟門夜月
從秦晉交界的黃河大橋朝下望,河水沖出龍槽豁然開闊,水面漸寬處,一塊巨礁屹立河心,俯視如門,側看如舟,仰視如山,實則是黃河中的一個小島,它雄踞中流,劃開河水,那就是傳說中“山石為禹所鑿”的孟門山。相傳大禹治水時,先在這里鑿開了第一個阻擋洪水的“龍門”暗洞,就叫它孟門。那孟門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鐫有金明郡守所寫的“臥鎮狂流”四個一米見方的朱紅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時,這四個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觀賞。
據《尚書·禹貢》記載,約在公元前770年,壺口與緊連著孟門,隨著歲月的流逝,到唐代元和八年( 813)成書的《元和郡縣志》記載:壺口距孟門一千步(合1660米),而現在的壺口卻在孟門上游的3000米處,時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壺口在瀑布的沖刷與切蝕下,每年大約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動,壺口瀑布在移動的過程中,就在這砂石河床上沖開了一條深約60米,寬約30——40米的龍槽,所以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道: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
傳說古代有位州官奉調入京,那時陸路尚不發達,他只好乘船沿黃河而下。船到孟門山下,天已黃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門山,觀賞這黃河小島上的夜景,只見明月高懸,映入河中,虛虛實實,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觀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隨波影動,月照浪花浮”的詩句?;卮胨?,又夢見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為他圓夢,其中有一人說:“孟門乃龍門之上口,夢月入舟為鯉魚躍龍門之吉兆。”后來,這位州官果然應驗升遷。據說,巨石上的四個大字,就是由他親筆書寫,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間還把這個孟門山叫做夢夢山。
來源:黃河新聞網 編輯: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