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射-国产免费一级-欧美福利-亚洲成人福利-成人一区在线观看-亚州成人

  時政|經濟|社會|熱圖|專題|節會|人事變動|地方企業|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慶 大連 福建 廣東 廣西 海南 黑龍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遼寧 四川 山東 上海 陜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國在線>專題>2010山西媒體行>魅力山西
尋根之旅:洪洞大槐樹
2010-08-09 16:36:08      來源:黃河新聞網

打印文章 發送給好友

尋根之旅:洪洞大槐樹

引 子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

明代以來的數百年間;這首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到處流傳。無論是黃河南北,還是海峽兩岸,幾乎人人縈懷,婦孺皆知。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遷移的情況’,也在華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歡離合的血淚回憶,使人們扼腕嘆息,感慨萬千。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它又鼓舞著千百萬移民后裔,尋根祭祖,觀光投資,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之一。

也許,不少人有過這樣一個動人心弦的經歷,當你乘著警笛長鳴的火車,北上京津或者南下川陜,當車輪徐徐駛進洪洞車站時,許多旅客會觸電似地站起來,打聽大槐樹在哪里?棘針溝在哪里?老鸛窩在哪里?其實,大槐樹就在路旁的廣濟寺舊址,而廣濟寺就坐落在城北的棘針溝內。如今,大槐樹上的老鸛窩依稀猶在。據記載,廣濟寺原為唐代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香火旺盛。唐宋以來,又處通衢大道,建有驛站,房舍寬廣,辦理來往公差事務。廣濟寺旁有一株漢代古槐,“樹身數圍,蔭遮數畝”。樹杈上有不少老鸛窩,年長日久,星羅棋布,時而人驚鸛飛;遮天蔽日,蔚為壯觀。而棘針溝地處汾河邊、霍山;腳下,原是一個棘針叢生的水溝,棘是酸棗樹,落葉灌木類,樹莖上長刺,堅硬如針。“棘”當地人讀“格”,棘針溝稱格針溝,酸棗又酸又甜,紅潤如玉。每當秋高氣爽,紅棗點點閃爍于萬綠叢中,別有一番山鄉田園風光。而今,當年的大槐樹和廣濟寺早已毀于汾河水患,而棘針溝也已建設成幽靜典雅的大槐樹公園。幸而在古大槐樹的東邊同根孳生出第二代古槐,枯枝婆娑,昂首向天,像一位不甘沉淪的歷史老人,向今人講述那悠悠往事。更可喜的是第二代古槐又同根生出第三代古槐,如今它已枝繁葉茂,風姿綽約,正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茁壯成長。

有時,人們又往往為這樣一個問題所困惑,即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乃至港、臺、歐美,特別是中原河南和山東、安徽一帶,一聽說你是山西人,總會有人同你攀老鄉。有人問:“洪洞大槐樹還在不在?”也有人問:“棘針溝如今是個什么樣?”然后親切地告訴你他祖上是從大槐樹、棘針溝遷來的。有的人還非拉上你回家聚一聚。歷史真象是:明初大規模的移民,并不僅僅遷自山西,還有江、浙及“山后沙漠”;遷出者在山西也不僅僅是洪洞人,還有澤、潞、遼、汾、沁及太原等地人。然而,為什么世世代代,眾口一詞,都說是從大槐樹下棘針溝遷出,甚至僅知有洪洞不知有他處呢?這是因為洪洞移民是規模最大的移民,而大槐樹下又是移民的“點行處”。由于廣濟寺地處通衢大道,政府就在廣濟寺“設局駐員”,給移民發放遷移勘合及“憑照川資”。移民們由此起程,從此天各一方。誠所謂離別之處話離別,斷腸人送斷腸人。與親人分手之后,欲走還卻,移民們頻頻回首,淚眼模糊,最后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只能記住大槐樹下的棘針溝。這樣,大槐樹、棘針溝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志,成為千百萬移民后裔懷鄉的精神寄托。后來,不僅來自山西的移民,而且來自外省的移民,都認同大槐樹、棘針溝是他們的故鄉。

一、中原荒蕪河東盛

為什么600年前,也就是朋初洪武、永樂年間,要從山西特別是洪洞等地,組織這樣一個大規模移民活動呢?其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原荒蕪河東繁盛,人口分布極不均衡。

連年戰禍貽害百姓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89年,雖然其間也曾盛極一時,但由于奴隸主游牧貴族的殘忍本性,很快就使得階級牙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起來。蒙古貴族聯合漢族地主,共同壓迫和剝削各族人民,使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元統治者通過“賜田”的手段,使蒙古王公大臣獲得大片土地,僅貴族伯顏一家就占有土地兩萬多公頃。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租種地主土地,不僅要交納五成至八成以上的地租,還要受高利貸的殘酷盤剝。尤其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元朝的民族壓迫,元統治者把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漢人和南人生活在社會最低層,他們不得打獵、習武、養馬、藏兵器、搞集會,甚至晚上不能點燈。還強迫他們當“驅口”,做奴隸;把他們像牲口一樣買來賣去。心狠手辣的元丞相甚至提了這樣一個建議:漢人、南人中反抗情緒最大的以張王劉李趙五姓為多,干脆把這五姓人全殺光,元朝的江山就鞏固了。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元末的形勢像一堆干柴,就等有人來點火了。而首先點燃反元怒火的。就是不久爆發的紅巾起義。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醉太平小令》,對元末形勢作了生動地描寫:“堂堂大元,奸臣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軍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所謂“開河”,是指修治黃河,官吏們趁機撈錢。所謂“變鈔”,是指濫發新鈔,等于是變相掠奪。本來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老百姓忍無可忍,反元起義的烈火終于燃燒起來。至正十一年(1351年),教領韓山童、劉福通在黃河工地埋了一個一只眼的石人,然后又四處宣傳:“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果然時隔不久,石人出土,民心騷動。韓山童、劉福通立刻聚眾3000,殺牛宰馬盟誓,祝告天地,宣布起義。由于起義隊伍頭裹紅巾,手舉紅旗,所以又稱紅軍、香軍或紅巾軍。老百姓早就盼著這一天,于是全國各地的人們紛紛響應起義。當時,李二(芝麻李)、彭早住、趙均用占徐州;王權(布王三)占鄧州、南陽;孟海馬占襄陽;郭子興、朱元璋占濠州;彭瑩玉、鄒普勝、徐壽輝占蘄州;方國珍、張士誠占江淮,全國起義的烈火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勢。

于是,蒙古貴族和起義軍之間的生死較量,就在中原大地、江淮一帶,特別是冀、豫、魯、皖、蘇展開了。蒙古貴族的軍隊及地方武裝之青軍、黃軍,對起義軍的鎮壓是十分殘酷的。如元丞相脫脫“攻徐州”,“屠其城”;軍閥察罕帖木兒殺起義軍,“斬首萬余級”。元軍所到之處,奸淫擄掠,無惡不作,甚至抓壯丁當俘虜,殺百姓報戰功。當時豫、魯、蘇北、皖北的百姓,十個人中就有七八個被殺。而幾十萬人的商埠名城揚州,被殺得只剩下18戶人家。當然,滿懷深仇大恨的起義軍也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傳說朱元璋的大將胡大海當初在河南討飯,受過土豪地主的羞辱。朱元璋建都南京,大賞功臣,胡大海什么都不要,只要求到河南報仇。朱元璋怕他殺人太多,只許他在“一箭之地”,也就是幾十步內報仇。誰想反被胡大海鉆了空子,他在河南射中一只大雁的后尾,大雁負痛,帶箭亂飛。胡大海于是驅兵殺去,雁飛到哪里,他殺到哪里,見莊子就燒,見活人就殺,只殺得河南、山東血流成河,尸骨如山。

好不容易明初的戰火熄滅,老百姓才過了幾天好日子,卻又爆發了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其孫朱允火文即位,即歷史上的建文帝。而這時的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坐鎮北平,當然看不起他那個侄皇帝。于是借口朝中有奸臣,他要“清君側”,發兵南下,奪取江山。燕軍一路南下,首攻河北,次取河南,再掠山東,后逼南京,中原大地再次動蕩起來。由于明政府軍的節節抵抗,雙方在中原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使江北一帶變成千里無人煙的荒地。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燕軍大敗政府軍于白溝河(河北雄縣),殺死、溺死十幾萬人,尸首橫陳100多里。冀豫之間有個“十八村聯合會”,原來是一個鄉民自衛的民間組織,也被燕軍殺得只剩下狐、劉兩戶人家。所以至今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還流傳著“紅蟲吃人”的故事,因為燕軍也是頭戴紅巾。只不過老百姓再不稱其為紅軍、香軍,而是叫做“紅蟲”,“紅蟲”音近“蝗蟲”,說他們像蝗蟲一樣殘害百姓。

遍地災荒侵擾黎民

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僅遍歷兵災戰火的禍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擾,其嚴重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據《元史》記載,僅元末40余年,旱、澇災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七八次。特別是暴發了被老百姓稱為“滅頂之災”的大洪水。從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26年中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成災。最大的如元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處同時決口,百姓被迫遷走45萬余戶,使河南大面積受災。元末明初的蝗災也相當厲害,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25年中大蝗災就有十八九次。特別是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冀、魯、豫等地水、蝗并至,百姓“大饑”,通州地區有個劉五,把自己的兒子殺的吃了。山東、河南的孟津、新安、澠池等地,出現了不少“民食蝗”、“人相食”的慘狀。這種水、旱、蝗、疫的侵擾,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飽受其苦,刻骨銘心。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赤日炎炎。接著又發生蝗災,鋪天蓋地而來的蝗蟲很快吃光了莊稼。早就餓以待毖的老百姓經不起災疫的折磨,于是便接二連三地死去。家住淮北濠州太平鄉的朱元璋,父親、母親和大哥,不到3個月相繼病死,而他連一塊掩埋親人的墳地也沒有。直到若干年后朱元璋當了皇帝,還念念不忘年輕時的這一幕悲劇,傷心地說:“生者為衣食之苦,死者急無陰宅之難。吁,難哉!”幸虧當時鄰居給了他一小塊地,才把三個親人的尸體草草掩埋。由于災荒、瘟疫弄得家破人亡,走投無路,雖然他生得身材高大,又正年輕氣盛,但還是找不到一口飯吃。最后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剃光了腦袋,到皇覺寺當了和尚。

由于元末明初的水、旱、蝗、疫,再加上幾十年的戰禍,老百姓非死即逃,使得中原一帶田地荒蕪,人煙稀少,不少富庶地區,也變得荊棘遍地,瘡痍滿目。當時的河北平原,荊榛叢生,積骸成丘,人煙斷絕;一向文化比較發達的漢中地區,也是荒草茫茫,虎豹出沒。特別是長江邊上的揚州城,從唐宋以來就是南北交通樞紐,亭、園、樓閣,繁華異常。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從而使揚州古城更加出名。而元末地主武裝青軍元帥張明鑒攻占揚州城后,由于軍隊搞不到糧食,就殺城里的老百姓當軍糧。而昔日繁華的亭臺樓閣,也統統被拆毀當木柴燒。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收復揚州后,新任命的知府嫌舊城空曠難守,就在城西南部截下一個角落,筑起新的城墻,算是揚州的府城。

元末明初,由于許多地方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政府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或者撤州并縣。當時河南省遭受的破壞最大,從明朝建立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人口數量仍然很低。據成化《河南總志》統計,信陽、裕州、考城、柘城、夏邑、寧陵、新蔡、沁陽、鎮平、新野、胙城、唐縣等12個州縣,人口仍在千戶以下。所以,把名城開封由上府改為下府,河南等地布政使所管轄的州改縣有12個,縣合并的有60處。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多個州一律改為縣。比如,南陽府的盧氏縣改屬陜州,金華府的蘭溪州、臺州府的黃巖州、湖廣地區的龍陽州、湘潭州、寧州、信州等,都在明代初期改州為縣。明政府之所以如此大規模地調整行政區劃,縮減行政建制,完全是順應元末明初人口劇減的應急之策。

山西中原人口失衡

正當中原大地戰火蔓延、災荒肆虐的時候,素有表里河山之稱的山西省,卻別有一番富庶景象。這是因為,山西的地理本來就占優勢,東有太行,西有呂梁,南倚黃河,北靠長城,自古以來易守難攻,十分險要。加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地下礦藏豐富,所以百姓生活比較安定。據史書記載,當時的中條山是“千樟松柏”,“檜柏交錯”,柿林滿地,交城山、姑射山也是“老柏滿崖”。而那時汾河水也是碧波蕩漾,可以行船,漢武帝劉徹《秋風辭》說:“泛樓船兮濟汾,橫中流兮揚素波。”到明初也沒太大的改變。同時,山西還有一家兩代盤踞的老軍閥,即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父子。這兩個軍閥雖然也心狠手辣,但為人十分精明.從來不在山西打仗,一個勁地把戰火往外燒。比如,他們也鎮壓紅巾起義軍,卻跑到河南、河北和陜西去打仗。后來,又和另一軍閥孛羅帖木兒爭奪地盤,把孛羅帖木兒堵在大同一帶打,就是不讓戰火燒到山西內地來。雖然,軍閥們心里打著自己的鬼算盤,但客觀上卻使山西百姓少吃了苦頭。

正因為如此,元末明初的山西,和其他省比,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地安定富裕。如元代興盛時期,意大利商人馬可· 波羅在《游記》中,對山西的不少地方進行了描述。例如:“太原府,這城是很大很華麗的,城中工商業很多。”寫到“平陽府城,城市很大,也很重要,有許多商人。人民以商業同手工為生”。而對晉南的河中府即蒲州城,描寫得更為詳細:“河中府城商業手工皆極興旺。那里出產絲、生姜、高梁萱、香草,同許多別的香料,皆是沒有販運到我們這些國的。各種金絲布在那里制造的很多。”元代共統治了八九十年,由盛而衰也只是三四十年,又由于山西戰亂、災荒較少,所以安定、富庶情況變化不大。元代人種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寫到:當今普天下戰火蔓延,黃河南北白骨遍野,只有山西、河東一帶老百姓人丁興盛,“仰有所事,俯有所育”,活得有滋有味。可見,元代的山西,特別是晉南,始終是人口興旺,比較繁榮。

于是,山西的人口和中原的人口相比,極不平衡。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為189.3萬人,而山西人口卻多達403.04萬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總和還多25萬。再從人口密度來看,同樣是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這樣,山西“地狹人稠生計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連朱元璋也認識到“山西民眾而地狹”。這時朝中的要臣一再提出應從山西移民到中原,如洪武三年(1370年),鄭州知州蘇琦提出“時宜三事”,其中一事就是移民中原,洪武十五年(1382年),晉府致仕長史桂彥良上《太平治要》20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戶部侍郎劉九皋又奏請遷移山西之民以實中原,終于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于是拉開了—場轟轟烈烈移民活動的序幕。

二、生死離別話遷移

數百年來,黃河南北,海峽兩岸,直到港、臺、歐美,人們總是津津樂道地傳說洪洞大槐樹移民。然而,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究竟是個什么情況呢?人們一直在傳說著,猜測著,希望有個比較可靠的說法。

槐鄉移民知多少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說是從洪洞大槐樹下遷走的,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根據《明史》記載,“成祖核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辦法進行移民。這個范圍是相當大的,包括現在的晉中、晉南、呂梁和晉東南等地區。按照明初山西的行政區劃,所謂太原指太原府,轄6個州20個縣;平陽即平陽府,轄6個州29個縣;澤是澤州,為省直隸州,轄4個縣;遼是遼州,省直隸州,轄2縣;沁指沁州,省直隸州,轄2縣;潞是潞州,省直隸州,轄6縣;汾指汾州,省直隸州,轄3縣。這樣,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個縣。在當時關山重重、道路阻塞的自然條件下,這么多地方的移民全要集中到洪洞縣的大槐樹下,有沒有必要?是不是可能?恐怕是沒必要也不可能的。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樹下是當時最大的移民“點行地”,在后來的歷史上影響特別大,移民后裔們自然也就樂于認同這樣一個出發地了。

關于移民的次數,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經學者們的反復考證,洪武、永樂兩朝共有17次。簡單的情況是:

洪武六年(1373年),從山西及河北正定府移民至安徽鳳陽墾荒。

洪武九年(1376年)十一月,再從山西及正定府移民至鳳陽墾荒。因為是冬天,政府發給移民過冬的棉衣。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從山西招募2.4萬戶百姓從軍,后又都復員為老百姓,就地安置墾荒種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八月,又從山西的澤州、潞州,挑選“田少丁多”或無田之家,遷往彰德、正定、臨清、歸德、太康等地墾種。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九月,山西沁州百姓張從整等116戶自愿外遷屯田,戶部給予獎勵,讓他們回沁州招募居民。

同年同月,后軍都督朱榮向朝廷報告:由山西遷居到大名、廣平、東昌三府的百姓,一共分給他們2.6萬頃土地。

同年十一月,命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等遷移山西百姓,到彰德、衛輝、歸德、臨清、東昌等地栽桑種棗,墾荒種地。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馮勝、傅友德與常升等到山西招募百姓從軍,共設16個衛所。大約是平陽府選了9衛,太原、遼、沁、汾選了7衛,每衛5600人,共有9萬余人。

同年十二月,朝廷命后軍都督僉事李恪、徐禮去山西招募移民共598戶,分別遷至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2.66萬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建文四年(1402年),戶部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遷至北平各府、州、縣。

永樂二年(1404年)九月,從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移民1萬戶,充實北京。

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再次從以上地區移民1萬戶,充實北京。

永樂四年(1406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縣吏李懋等214戶人愿到北京為民,戶部給他們發了安家費。

永樂五年(1407年)五月,朝廷命戶部從山西的平陽、澤、潞及山東的登、萊等州,招募了5000戶到北京的上林苑監,牧養栽種。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向朝廷申請到北京、廣平、清河、正定、冀州、南宮等府州縣為民,開荒種地,依律交稅,得到政府的獎勵和資助。

綜上所述,明初從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近半個世紀中,從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數百戶,甚至上萬戶,前后人數達到100萬以上。回顧我國歷史上政府組織的移民活動,漢代僅限于屯墾戍邊,并沒有形成全國規模;三國割據一方,各自分散屯田;唐代移民屯墾興盛,但安史之亂以后廢弛;宋代重文輕武,屯田時盛時衰;元代全國興屯,但很快天下大亂。所以說,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官方移民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遷移路上血淚情

朱元璋從小當和尚,討過飯,親身受到地主的壓迫和剝削,在死亡線上掙扎了許多年,所以他能注意到農民的疾苦,在移民過程中實施了一些優惠政策。他說:“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有一次,他讓人帶著太子朱標到農村去,親眼看一看農民的衣食住行。回來以后諄諄告誡太子說:“現在你可知道農民的勞苦了吧!”因此,在移民屯墾時,政府不僅發給他們路費、耕牛、種子、農具和一定數量的糧食,還規定3年不征賦稅,甚至永不收稅。但是,這畢竟是一場生離死別的大遷徙,異鄉陌路,關山重重,使移民們聲聲情,步步淚,充滿了離愁別恨。一部民族遷移史就是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浸滿血淚的拓荒創業史;

在遷移途中,移民們備受折磨。山西的老百姓世世代代生長在黃土地上,汾河兩岸,誰愿意拋妻舍子,遷往他鄉呢?于是地方官不僅是強制,而且施用伎倆把他們騙到大槐樹下邊來。河南偃師縣《滑氏溯源》中就談到:“一說山西遷民不遷洪洞,故人多逃聚此邑,驟然行文,獨遷洪洞’。”所以來洪洞躲避遷徙的人,一個也逃不掉,只好乖乖地被押解上路。還有的傳說更動人,說大槐樹下有個鳳凰村,村中有人在朝中當大官,村民們就托他向皇上說情。果然不久,朝廷下令,別的村子都遷移,只有鳳凰村例外。于是人們紛紛來此投親靠友,暫避一時。誰知沒過幾天朝廷又是一道圣旨:“凡是鳳凰村的必須外遷,不然滅族。”這時人們才知道上當了,然而為時已晚,只好含恨走上了遷移路。

“故老相傳談軼事,問君足指果如何”。這是近代洪洞人王篤誠詩中的一句。說的是人們不管到天南海北,要證明你是不是大槐樹下的鄉親,只要脫下鞋襪看看小拇腳趾就行了。原來當年被騙到洪洞大槐樹下的老百姓,一聽說凡是來此者一律遷走,一個個又哭又鬧,呼兒喚女,就是不走。于是官府就強制人們登記,發給憑證,而且每登記一人,就逼其脫掉鞋襪,用刀在小拇腳趾上砍一刀,做為記號,以防逃跑。一直到今天,幾百年過去,移民后裔雙腳的小指甲都是復形,據說就是砍了一刀的緣故。這個傳說聽起來的確離奇,是不是生活的真實情況,還有待于人類學、遺傳學去考證。但是它卻反映了明初強制移民的基本事實,反映了人們對官府的仇恨心理,這又成了一種藝術上的真實。

那時候還創造了一個詞叫“解手”,一直流傳到現在仍然使用,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百姓們被迫登記以后,為了防止他們途中逃亡,官兵們把他們反綁起來,然后用一根長繩串連起來。那時候,遷徙路上,到處是一串串的移民,他們一步三回頭,天愁地也愁。在押解過程中,由于長途跋涉,人們免不了要大小便,但一根繩子拴幾個甚至幾十個人,大小便非常不方便。于是只好向押解官兵報告說:“老爺,請解手,我要大小便。”這樣子日復一日,人復一人,次數多了,日漸簡化,只要說上一聲:“老爺,我要解手。”官兵們就明白要大小便,于是解開繩子讓他們方便。所以從那時起,“解手”就成了方便的代名詞,以后又發展為小便稱“解小手”,大便稱“解大手”。不知道當時情況的人們,只是把這當作一個詞語的變遷;知道當時情況的人們,自然能體會到移民們悲憤無奈的心情。

在異地他鄉,移民們骨肉分離。在官兵們的押解下,移民攜妻牽子,艱難上路。由于關山重重,披星戴月,難免發生骨肉分離的悲劇。河南溫縣《王氏家譜》記載道:王海和妻子郎氏,在洪武初年,被迫帶著四個孩子,由山西洪洞縣遷移到河南鞏縣的南河灣。王海覺得南河灣雖然不錯,但還想找個更好的地方。于是把妻子、長子和次子留下,暫時寄居到附近人家。而自己帶著三子、四子北渡黃河,再找新居,幾經周折,定居于溫縣南王鎮。等他到鞏縣去迎接妻兒時,沒想到妻兒已經安家,不愿再搬了。于是夫妻兄弟,隔河相望,分成了兩家。如果說,王海一家骨肉分離,還有點自愿,而河南永城崔金明一家卻是被強制分居。據永城縣《崔、謝、張、陳族譜·引》記述,其始祖崔金明,籍貫山西,家在洪洞,洪武三年(1370年),一聲令下,遷居河南。本來是不必全家都去的,可是一家人骨肉情深,要帶老大、老二,則老三、老四不高興,要帶老三。老四,而老大、老二也要去。于是一家人舉家南遷到豫東永城縣的艮方清涼集。誰知朝廷又下來命令,同姓的移民不允許同居一村,崔家一家只好分為崔、謝、張、陳,找了四個地方住下,出入相望,地等距離,繁衍為四個村莊。所以族譜說:“一姓雖分四姓,四姓乃屬一脈。即開越制之嫌,更免生離之悲。”

以上移民骨肉分離,或自愿,或被逼,總還心里有數,還有不少移民,山重水復,不識路徑,一家人活活跑散。據山東定陶縣“彎子張”莊的《張氏譜序》說,始祖張三老,本住山西澤州陽城縣,自明時洪武年間,遷居于定陶縣,當時一家人從官府領了席片耕具,順東南而來,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終于來到沙山寺北約1公里的地方。當時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當爐灶,勉強建成一個家。而窩棚四周則是荒草茫茫,渺無人煙,只有幾只狐兔,間或出沒草叢間。剛來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著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鄉,心里別提多難受了。沒想到五更天的時候,忽聽到東南方向有公雞打鳴。張三老想:“有雞就有人家。”天剛放亮,就到雞鳴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慶,而且是張三老的表兄。于是“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表兄弟抱頭痛哭一場,又搬到一處居住。

遷移到異地他鄉的山西百姓,四顧茫茫,舉目無親,想盡各種各樣的法子,把飄零在外的骨肉聯系在一起。現居河南段曲村的申姓移民后裔,原本是山西潞州潞城縣大貢村人,其始祖申任道兄弟18人,姐妹6人,原是一個大家族。明朝初年也被迫集中到洪洞縣,然后再分頭遷移到不同的地方去。據涉縣段曲村《申氏墓碑》記載,一家分手之時,痛哭流涕,始祖申任道砸碎了一口鐵鍋,讓親人們一人藏起一塊,作為日后相認的標記。山東曹縣劉莊的《魏劉氏合譜· 序》也記載道:予族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士,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遷民詔下,條款具備,律歷森嚴,凡同姓者不準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暫離手足之情,無奈改為兩姓,銅佛為記,傳流至今500余歲依然存在。據后人回憶,始祖兄弟二人,名為光祖、亮祖,銅佛則可能是一個模樣的兩尊佛像。而更多的移民們則是以大槐樹為記。如河北省河間縣申魯村高家在自己家門口栽了棵槐樹;保定府西關的謝德先開了個名叫“老槐茂”的醬菜鋪;河南省確山縣更有槐樹廟村、大槐樹村、槐樹莊;河南偃師縣寇店韓寨村《趙氏宗譜》說,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經、營、槐、顯,“顯”意為“鄉”,合起來就是“經營槐鄉”。

三、移民后裔遍四海

“生生世世說前因,同是楊侯國里人。莫道淵源無考證,私家記述最為真。”這是洪洞人王篤誠寫的《詠大槐樹》詩,洪洞古為楊侯國。多少年來,傳說洪洞移民后裔遍布全國,乃至港臺、歐美,但究竟遷移到何處,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近年來,洪洞縣志編纂辦公室向全國征集移民資料,有20多個省市、400多個縣的移民后裔寄來族譜及墓碑、祠堂碑文。經過疏理歸納,反復考證,才初步理順了當年移民的脈絡。即除西藏之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現都生活有移民的后裔。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新聞熱搜
 
商訊
專題
打擊假冒產品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
>> 詳細

各地新聞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提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含靜脈輸液費,不含藥品費)以及藥事服務成本將合并為一般診療費,實行“一費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有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含靜脈輸液費,不含藥品費)以及藥事服務成本合并為一般診療費,實行“一費制”。>> 詳細
點擊排行
  香港宣布申辦2023年亞運會 預算60億港元
官場現形記:細數2010年落馬貪官七宗“最”(組圖)
 
視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 | 成年人性网站 | 久艹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 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毛片外aaaa | 91欧美精品 |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 99久久综合精品免费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 2020夜夜操 |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 18年大片免费在线观看 | 好妞操|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 |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 99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香 |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 第一色区 | 99热在线观看 | 亚洲经典在线观看 | 美女被男人桶到嗷嗷叫爽网站 |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a一级毛片午夜剧院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 | 图片区偷拍区小说区 | 一区二区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 日本毛片免费看 | a欧美 |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 99香蕉网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美女大片高清特黄a大片 | 热99re久久国超精品首页 | 亚洲影视一区二区 | 欧美一级做 | 全黄a一级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