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新突破,發起新跨越。面對瓶頸約束凸顯和內生動力不足,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技術崛起,中國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上持續發力--回望即將過去的“十一五”,我們寫下蘊含希望的答卷
歷經5年時間,我國首座采用自主品牌技術CPR1000建設的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1號機組,將于20日上午正式投入商業運行,從而提前實現在“十一五”末并網發電的目標。
作為調整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5年間我國明顯加快了核電產業發展的速度,目前已核準核電項目機組32臺,其中在建25臺機組,是世界上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其實,加快發展核電只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其中一個例子。在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上持續發力,努力尋求新突破、發起新跨越,貫穿“十一五”風云變幻的全過程,成為鐫刻在“十一五”答卷上的充滿希望的一筆。
在中國經濟帶著連續三年兩位數以上的加速增長進入“十一五”的同時,中國的發展也日益行進在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可承受邊緣。以“十一五”的開局之年為例,那一年,中國消耗了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鋼鐵和70%左右的油氣,卻只創造了占世界5%左右的GDP,單位GDP能耗在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
震耳的噪音、升騰的灰塵、污染的河流頻頻發出警示:節能減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基于對發展瓶頸制約的深深憂慮,基于對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期待,“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確定為約束性目標,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10個五年計劃中未曾有過。“不摒棄粗放的發展方式,就不可能看到未來的希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帆說。
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向高耗能、高污染頻頻亮起紅燈。“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計分別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等落后產能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7416萬噸和150萬噸。
今年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最后一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各地除了要將目標任務分解到企業,還須在媒體上公告并接受群眾監督。“壓力巨大,但單位GDP能耗已呈下降趨勢,降幅也有所提高。”工信部負責人表示,規劃《綱要》確定的主要指標應能按期完成。
高耗能、高污染的弊病顯而易見,而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和標準話語權缺失,則是隱藏于中國經濟這一龐大軀體內的致命傷,國際金融危機更把這一傷痛以生死存亡的方式撕裂開來:由于身處國際產業鏈分工最低端,由于過分依賴出口,“中國制造”在危機襲來時難堪一擊,僅廣東東莞一地就有數以千計的企業在危機爆發的瞬間即宣告倒閉。
傷痛刻骨銘心,催人奮起。面對嚴峻形勢,中國經濟毅然向自主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活力。截至2009年底,我國依托工業企業建立了127個國家工程中心和636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501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已占到國內發明專利申請總數的50.7%,在轉型升級和核心競爭力上邁出堅定步伐。
“十一五”期間,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相繼取得成功,國產新支線飛機首次翱翔藍天,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制造,高檔數控機床、“核高基”等關鍵領域取得新的突破……近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再傳捷報:我國主導的“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TD)”有望在下個月被國際電信聯盟最終確定為第四代移動通信(4G)國際標準。“這為我國由通信大國向通信強國邁進帶來了歷史性機遇。”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說。
事實上,在搶占戰略新興產業制高點上,中國早已開始行動。無論在金融危機沖擊最困難的時刻,還是經濟走向復蘇的后危機時代,國家都把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到空前的高度,并從我國現實國情出發先選擇節能環保等七個產業加快推進。中央財政為此已安排專項資金上千億元。
在深圳,比亞迪攜手戴姆勒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共創新品牌,計劃于2013年推出首款新車;
在上海,今年的高新技術產業將力爭新增規模1000億元以上,繼續快于全市工業增長;
在陜西,這個傳統的能源大省正將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列入重點發展規劃中,兩年后將建成五個光伏產業集聚區;
在天津,在蘇州,在各地,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的創新實踐方興未艾……
“這是中國經濟在新的起點上亟須回答的時代課題。”清華大學國情中心主任胡鞍鋼說,誰能把握這個契機,誰就將搶占未來的制高點,贏得未來競爭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