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李德成說:“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制造業企業應把握好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勢,加快轉型升級與實現綠色發展,才能把握住新的市場機遇。”
本次論壇由中國企業聯合會等單位共同主辦,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代表和有關專家150余人參加。不少企業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依靠技術創新,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關系到我國制造企業未來的成長,將有利于企業實現科學發展、持續發展和健康發展。
制造業企業轉型迫在眉睫
“從目前看,我們強調制造業企業要加快推進產業升級的轉型和實現綠色發展,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低碳綠色發展的需要。”李德成說。
李德成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制造業迅速發展,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之一。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后,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在內需和外貿的雙重拉動下,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水泥、化纖、家電、集成電路、手機等許多行業的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制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技術裝備和產品不多,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還比較多。”李德成說,我國要在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中占據高端位置,在世界制造業分工中居于有利地位,就必須逐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依靠技術進步加快推動產業升級。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都在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著眼于大規模的、長期性的經濟轉型與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改變現有的產業布局、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推動技術進步與創新,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這一潮流中,我國制造業企業應更加積極主動地順應變革、調整的大趨勢,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好機遇,加快戰略轉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李德成表示,我國已經確定了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標,制造企業應肩負起實現低碳發展、綠色發展的歷史使命,把發展工業文明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不斷提高綠色制造能力,在各個環節建立綠色產品生產鏈,使企業生產的過程更低碳,更清潔,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的統一。
創新成企業轉型升級關鍵
在論壇上,不少與會代表表示,技術創新是決定制造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將引領我國制造企業實現從低成本優勢向科技創新優勢的高端制造轉變。
“毋庸置疑,企業要在發展綠色經濟,減少碳排放中有所作為,就必須加快推進技術創新,使之成為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產品升級和競爭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李德成說,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制造業企業要以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開發低能耗的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并把發展新材料等綠色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不斷發展新的增長點。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說,企業能否實現轉型升級,歸根到底在于是否具備技術實力。因此,企業必須轉變觀念,調整戰略,從追求規模和速度向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轉變,特別是在自主創新上加快發展。
湖北宜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范曉蘭告訴記者。憑借文化、人才、管理、技術、品牌5大優勢,300多項新技術和200多個項目發明,湖北宜化形成了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并把產業布局延伸到內蒙古。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目前湖北宜化在內蒙古區域的業務開展十分順利,業績穩步增長。
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集團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董事長繆文民說,裝備制造業應該充分凝聚戰略智慧,依靠科技創新,努力成為引領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力軍。
“我國裝備制造業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裝備制造企業應堅持以科技為本,持續優化產業產品結構。”繆文民說,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要靠科技創新來驅動,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依靠良好的產業產品結構來支撐。因此,企業要圍繞既定核心業務、核心技術創新的發展,依靠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投入,加快推動科技成果的成熟,促進產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由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向高層次的價值創造轉變,由低端產業領域向高端產業領域邁進,由傳統的科技創新向高端的科技創新升級,并在此過程中促進節能減排,實現綠色制造。
李德成指出,企業應以全球化的視野,搶抓機遇,爭取通過自主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大力開發低能耗的綠色產品,使企業生產的過程,更低碳,更清潔,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產效益的統一。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