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障改善民生”為核心
過去5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時期之一。但也要看到,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的期待不斷涌現,教育、就業、住房、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人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新期待,是科學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許多代表委員表示,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代表委員對“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關于民生的翔實部署表示高度認同。
正如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王樹國代表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執政為民宗旨的充分體現”。
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兩個同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多項舉措中的一大亮點。
“努力實現‘兩個同步’,加快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關鍵。”全國人大代表李云峰認為,規劃的部署切中了要害,要通過擴大就業、鼓勵創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城鄉居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重點提高低收入群體的基本收入。
出臺四大就業保障、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1億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新增6000萬人以上、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年均增長達到兩位數、顯著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明確個人所得稅改革路徑、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8億張、讓“國企利潤”更加惠及民生--“十二五”規劃中的“十大改善民生行動”為億萬人民繪制了建設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路徑圖”。
“規劃中,GDP增長目標降低,而居民收入增長目標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大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單列一章。”全國人大代表胡有清認為,這表明堅持民生優先,是黨和政府未來5年工作部署的一個重要導向,充分彰顯了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理念。
“‘十二五’規劃綱要以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開篇,以實現發展宏偉藍圖結尾,體現了黨的意志、國家意志、人民愿望的高度一致性。”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向巴平措代表說:“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作為未來五年的重要發展目標,體現了黨和政府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來源:新華網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