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光明訊今年4月份,家住翠湖社區居民饒有英成為深圳市光明新區家庭病床首位受惠者。經過60天的居家治療,饒有英患者順利康復。與住院治療相比,首張家庭病床通過在家設置病床,由醫護人員定時上門服務,不但省去了行動不便、往返奔波、排班站隊的麻煩,而且患者費用還節省約3100元。
饒有英曾經面臨的困難具有典型代表性,一直以來,“看病難”、“看病貴”都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時,光明新區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抓整改,將如何滿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看病就醫需求,作為探索解決的重點民生命題。以家庭病床為抓手,光明新區探索打造的“底線民生”服務品牌,成為新區惠民新常態的一個生動注解。
民生導向
家庭病床服務 “雪中送炭”暖民心
將石社區一戶普通人家,80多歲的麥伯摔過一跤導致左股骨骨折,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后回家調養,白天就靠老伴照顧。建立家庭病床后,除一周一次的常規上門訪視,病人出現情況家屬一個電話,家庭醫生們就會趕過來。“解決了我們看病、住院很多麻煩。”雪中送炭讓麥伯和老伴十分感慨。
在光明新區,像麥伯這樣享受到家庭病床服務的并非少數。目前,18家社康已建立家庭病床125張。而下大力氣推進家庭病床工作正是源自現實的需要。
作為深圳首個新區,光明新區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公共事業服務能力也明顯提升。但隨著近兩年高端產業項目頻頻落地,實有人口急劇增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也面臨嚴峻新考驗。
“在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公立醫院平均病床使用率高達120%的情況下,解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看病就醫需求成為當務之急。”光明新區一位醫療衛生業內人士指出,在推進“小病在社康,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新型就醫模式中,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特別是腦中風、骨折等久病臥床、需要長期護理的患者來說,提供方便快捷、費用經濟的診療服務,成為群眾呼吁解決的民生熱點問題。
光明新區公共事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新區把解決好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提供家庭病床服務列入重點支持解決的民生工程來積極推動。
據了解,近年來,光明新區社康中心在率先實現“一居委一社康”的基礎上,優化布局,增設網點,社康中心數量達到35個,擁有家庭醫生服務團隊81個,團隊醫務人員271人,在35家社康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居民21245戶,占到新區常住人口的12%,年提供家庭醫生服務15萬人次。
通過上門服務、健康教育、開展義診活動等服務,融洽醫患關系,也為光明新區深化家庭醫生責任制,探索建立家庭病床服務打下了良好的診療服務和群眾信任基礎。
專業規范家庭病床服務 夯實社區醫療基礎
每次上門訪視時,光明社康中心主任陳偉忠和隨行護士都會換上醫院特別為家庭醫生定制的天藍色工作服,“家庭病床也要注意人文關懷,要考慮到居民的情感因素,采取讓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
細節處的嚴謹,讓家庭病床服務彰顯出溫暖的力量。據了解,光明新區在服務規范上,家庭病床周期為60天,醫護人員定時上門服務,除按照預約規定的服務外,患者若病情發生變化,只需一個電話,便可通知醫護人員上門,按需上門服務;對于病情較重、變化較大的病人,經三級醫師查房后,確認需要轉診的,享受免費綠色通道上轉至醫院就診。
根據家庭病床患者大多為老年人的特點,新區家庭病床開展了家庭醫療、上門肌注、指導褥瘡護理、插胃管、代配中藥、西藥、常規臨床體檢和生化、中醫康復、心理咨詢、健康教育、綠色通道會診、轉診等服務項目。
同時,家庭病床醫生上門診療時,還為患者家庭普及居家環境衛生、康復技能、養生保健等家庭健康教育知識,促進并提升了社區居民的健康素養。
而要達到良好的服務質量,有一支高水平的服務團隊十分重要。新區根據家庭病床服務對象疾病種類的情況,確定了心血管內科、糖尿病內科、消化內科、中醫康復等20多名副高以上專家,組成家庭病床三級查房專家組,針對不同的患者上門會診,讓家庭病床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專家會診服務。
依托優質資源,光明新區雙向轉診,分級治療模式也得到鞏固。目前,新區公立醫院內科、婦科等優勢科室與社康中心建立雙向轉診制度,對需要建床者及時登記建床,對診斷不明確、治療效果不佳、疑難重癥患者,社康中心及時上轉,同時主管醫生繼續跟蹤觀察,一旦患者病情穩定,能及時轉回社康,新型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得到進一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