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深圳交響樂團演奏中國佛教史上首部交響樂《神州和樂》。記者 齊潔爽 攝
走進2008年的深圳交響樂團(簡稱“深交”),感受到的,是一種春華秋實的濃濃喜悅。
在國內,她是第一支應邀走進國家大劇院的地方樂團;在國外,她是第一支應邀在巴黎最具影響的音樂殿堂——榮軍院圣路易大教堂舉行專場音樂會的亞洲樂團。
深交杰出的張力足以讓她躋身國內一流樂團之列,也完全具備了闖蕩國際音樂市場的資格。深圳交響樂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受矚目的樂團之一。
“風景之美,源于改革之筆。”市文化局局長陳威告訴記者,作為深圳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的文藝團體,在市財政、人事部門的支持下,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的領導下,深交從率先引進外籍演奏員,到聘請歐洲著名指揮家擔任藝術總監;從領導體制雙軌制,到全員拉幕考試競爭上崗;從極其嚴格的規章制度,到一團兩制、和諧辦團……種種改革思路,大大解放、發展了藝術生產力,迸發出驚人的藝術活力與能量。
在深圳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旗下,南海之濱奏響了一曲改革與發展的壯美樂章。
精品迭出,改革釋放生產力
盛夏的一天,“續寫春天的故事”報道組來到深交采訪:辦公室里,團長陳川松正帶著一幫人,研究樂團為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創作的重頭戲——音詩畫交響音樂會《紅土地的思念》;排練廳里,新任藝術總監、享譽國際樂壇的德國指揮家愛華德正帶領全體演奏員緊張排練。
去年1月13日,深交赴歐洲為深圳申辦大運會造勢,友誼之聲打動了世界古都都靈。都靈市市長坎帕里諾說:“深圳有培育一流音樂家的優秀土壤,這是我所聆聽過的最棒的音樂會之一。”
去年1月26日,深圳之聲驚艷塞納河畔的巴黎。中國駐法國大使趙進軍說:“雖然這是中國音樂首次在巴黎榮軍院圣路易大教堂這座音樂殿堂內奏響,然而卻取得了超乎預料的巨大成功。這是中國的光榮,也是深圳的光榮,大使館感謝你們!”
去年,深交創演的中國佛教史上首部交響樂《神州和樂》走進新、馬、印尼三國和香港地區,走進國家大劇院,讓國內外觀眾盡享和諧藝術之美。印尼高僧學航法師慨嘆,這不僅是藝術的創新,更有助于傳遞“以和為尚、和而不同”的文化價值。深圳文化不僅走出國門,而且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誰又能想到,如此生機勃勃的深交,在體制改革以前卻是一個老大難單位。深交組建于特區創建之時的1982年,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投入,內部慢慢滋生出“鐵飯碗”思想,人心渙散,紀律松弛,藝術生產難以為繼。
1993年,市文化局在深交初步推行全員聘任制,使樂團煥發出生機,而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始于1998年,深交正式采用團長與藝術總監“雙軌”管理制。
所謂“雙軌”制,即團長由文化局聘任,是樂團的法定代表人,在行政管理和用人方面有決定權。藝術總監由文化局聘任,專門塑造演奏風格、提升演奏水平。
1999年1月18日,具備多年文化管理經驗的陳川松和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張國勇分別接過團長和藝術總監的聘任書。音樂總監專管業務,團長處理行政要務,權力平等又相互有約束,而兩人的精誠合作,創造出了1+1>2的能量與效果。
同時,深交還成立了理事會和藝術委員會。理事會由音樂家、社會知名人士和企業家組成,是一個指導、議事、協調、監督機構,其職責是對樂團年度業務計劃、經費預算及使用、重大經營活動等進行指導、協調與監督,聽取樂團工作報告,并進行評審。藝術委員會則由有關藝術家組成,其主要職責是定期對樂團現有人員和新引進人才進行業務考核把關,對演出質量、演出場次進行評估。深交藝術生產,也從此步入健康、良性的發展軌道。
鯰魚效應:鳳凰喜落梧桐枝
今年6月13日,應“中國交響樂之春”音樂季組委會的邀請,深交繼《神州和樂》之后,再度登上國家大劇院,奏響包括“柴五”在內的專場音樂會。在恢弘、優美的中外旋律中,樂隊當中兩個超重量級的人物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一是深交藝術總監兼指揮——德國著名指揮家克里斯蒂安·愛華德。這位大師級人物于2008年初正式應邀加盟深交,成為國內交響樂團的第一位外籍藝術總監,同時也成為“中國交響樂之春”演出季上亮相的首位外籍指揮。
二是深交樂隊首席——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賽冠軍、著名小提琴家張樂。他在深交既擔任音樂會首席,又擔任小提琴協奏曲獨奏,打破了“音樂會上首席工作和小提琴協奏曲擔任獨奏,二者只居其一”的行規。
從兩位領銜人物的身上,深交整體素質可見一斑。如今的深交,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樂手。是什么樣的梧桐枝,引來了如此美麗的鳳凰?
此前張樂擔任上海愛樂樂團首席,他坦言,“這里體制先進、工作氛圍輕松、團領導開明民主,一切都是為了音樂。所以,是音樂把我帶來深圳的。”
深交聘任演奏員一直采取競爭上崗、拉幕考試的方法。拉上大幕、依照藝術委員會權威人士的打分,決定上崗與否和排定首席、副首席、各譜臺位置。深交還于2006年組建了室內樂團,由原來的一個團變成了管弦樂團和室內樂團兩個團。前者是大團,專門進行正式演出,后者是小團,專門進社區、學校、企業進行公益性演出。
從此,每年定期舉行的拉幕考試成為慣例,座次不再是“鐵交椅”,每個人都可憑實力獲得相應的職位。競爭上崗辦法的推出,極大地調動了樂手之間競爭的積極性,使隊伍素質發生了明顯改變。
不僅如此,深交隊伍的激活,還有一個強推力,那就是“鯰魚效應”。
作為國內最年輕的交響樂團,深交卻是最早引進外籍演奏員的樂團。目前深交的外籍演奏員共有13位,最多時深交的外籍演奏員曾達到了28位。
深交為什么要大力引進外援?陳川松一席話道出原因。在西方人眼里,中國的交響樂總是帶著“中國味”,問題就是音準、音色、節奏這些基礎的東西都不準。深圳要建設國際化城市,藝術水平就一定要與國際接軌。
外援不僅為深交帶來了優秀的樂手,而且還帶來了國際職業樂手的風范與精神。外籍演奏員與中國演奏員同工同酬,但他們精湛的技藝,高度的敬業精神,以及對民族音樂先天的、特殊的感悟、理解和素養,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樂團每一位樂手。
兩個效益:走品牌化發展之路
在為期4個多月的2008年深交“春夏音樂季”中,深交邀請并與世界各地的優秀演奏家合作,為深圳帶來一場場弦樂、交響曲、鋼琴精品音樂會。每周五舉行的音樂季音樂會,演出票通常在周二就售完了,這在國內樂團來說,還是很罕見的事情。
深交自1999年開始實行音樂季演出制度以來,走出了品牌化發展的道路。音樂季是國際公認的檢驗樂團能力、修養、水平的“試金石”。9年來,深交涉獵了大量經典曲目并確立了中外并重、古典與現代并重、藝術性與普及型兼顧的原則儲備了可與國際一流樂團媲美的曲目庫。在音樂季中,深交連續沖擊國際樂壇公認的高難度經典,引起了國內外樂界的一片贊嘆聲。
經過多年音樂季的洗禮深圳出現了一批喜歡和熱愛交響樂的觀眾。近年來深交年均演出100余場,觀眾10余萬人次。其中2006年演出130場,2007年演出140場。樂團同時也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樂團收入較體制改革前翻了幾番。
對內,深交滿足著人民群眾對高雅文化藝術的需求。樂團每年一半的演出是公益性質的。僅2007年,深交便先后在廣場、校園、社區舉辦普及音樂會65場。同時,深交還在市文化局的領導與支持下,全面調低音樂會的票價,最低至50元,讓更多的普通觀眾走近高雅藝術。
對外,深交在樹立深圳文化形象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了推動中國交響音樂的發展深交從2005年開始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作曲博士作品音樂會,為國內迄今為止不到30名的作曲博士創作的新作品提供演出平臺,從而為中國作曲家走上舞臺創立了一種“深交模式”。
專家認為,“交響樂團介入音樂教育是一種新模式。抓創作培養作曲家是發展中國交響音樂的根本。就算中國有1萬個樂團但演的都不是自己民族風格的作品那能算什么?深圳的這種模式是具有歷史意義的。”
面向未來,深交信心滿懷。他們堅守對音樂的信念,一步步堅實地走下去,在保持國內一流的水平上,努力讓深圳交響樂走向亞洲、走向世界。深交,正在“文化綠洲”里踏歌前行。(記者 馬璇)
來源:深圳特區報 編輯:楊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