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現場1
消毒劑視天氣和泳客情況動態投放
記者跟隨市衛生監督所,對一家名為澳美佳養生會所的游泳池室內環境進行了監督檢查。進入游泳區域,記者看到在前臺的顯目位置張貼著標志為“A”的“公共場所衛生信譽度等級公示”和衛生許可證。市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解釋說:“從2007年起,本市就開始對游泳場所進行衛生監督量化評級,考察內容主要分為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即一個游泳場所的衛生管理是否嚴格規范,以及它是否具備了保證游泳安全的硬件設施。在這張游泳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的評分表中,詳盡列出了31個評查項目及其評分標準。如在‘浸腳消毒池水更換’一欄,倘若某家游泳場所的強制通過式浸腳消毒池水未做到每4小時更換一次,那么它將被扣2分;如果在‘余氯檢測’一欄,某家游泳場所不具備檢測游泳場所水質的有效氯儀器,那么它將失去評級資格。評級表的總分為116分,90分以上是A級優秀,70-89分核定為B級良好,60-69分評為合格C級,60分以下不予評級。這樣的量化評級每年在游泳高峰期都會開展一次,它能較全面地反映出一個游泳場所的衛生水平。”
“水溫28℃、室溫26℃、有效氯值0.3、PH值6.3”,在泳池入口處,記者看到一個白板上公示著當日的水質信息。游泳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每天最多相隔4個小時就要進行一次水質檢測,隨后這名工作人員拿出有效氯儀器演示檢測過程。記者看到,儀器類似于兩個連體的有機玻璃管,一邊測PH值一邊測氯值,中間分布著不同數值對應的不同顏色。工作人員首先將管內灌滿泳池中的水,然后在測PH值的管內加入食用堿,在一側加入二氯異氰尿酸鈉,通過管內水呈現出的顏色,工作人員便可對比兩個項目的數值。“我們每天做檢測的時間間隔并不固定,要視天氣狀況和泳客數量進行動態管理。如果天氣不穩定,一會兒下雨一會兒出太陽,那么室內游泳池的溫度就會隨之變化,并最終影響池水中的余氯數值,這時候我們就要每兩個小時進行一次檢測;而泳客多的時候,余氯揮發速度加快,我們也會提高檢測頻率,同時向池水投放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