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關懷和溫暖,其實也留在上海市援建人員的心中。在都江堰市,上海確定對口支援項目118個,所有項目全部完成移交;確定對口支援資金82.51億元,對口支援資金累計完成投資82.67億元,完成100.19%;到位對口支援資金77.42億元。
2010年9月21日清晨,當援建工作人員準備離開時,都江堰干部群眾不顧風雨交加,將青城山腳下的上海援建指揮部門前圍得水泄不通。他們自發地列隊站在數里長的街道兩旁,冒著大雨為援建人員送行,淚水和雨水一度模糊了很多人的眼睛。在回顧總結援建工作時,上海援建指揮部有關人士表示——“一次援建行,留下一生情”。
一個多月后,離別的場景同樣發生在北川。田興惠并不想參加歡送山東援建人員的儀式。地震后,她幾乎每天都跟這些援建人員在一起,他們突然要走了,她覺得非常難受,“不想面對”。
好在留下了聯絡處,這讓田興惠略感安慰。有幾次,山東的領導來北川考察,聯絡處工作人員恰好不在,田興惠便出面熱情接待。這個北川干部也被聯絡處的工作人員戲稱為“山東聯絡處的補充隊員”。
在這個“補充隊員”心里,山東的援建人員和北川的干部群眾早已是一家人。她已經很自然地把對方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我現在在山東的朋友比在北川的還多。”田興惠說。
在對口援建汶川縣的廣東省,每次汶川縣領導帶隊來訪,幾乎都由省委常委出面接待。四川省委宣傳部一名干部感慨地說,“在那里,從災區去的客人就是貴賓。”對方對災區的重視和支持,令他頗為感動。
4月19日,2011年中國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汶川縣水磨鎮隆重開幕。四川省除邀請國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組織的代表外,還邀請了10多位對口援建省市的領導出席開幕式。
在這次盛會上,因為援建而相識的人們在水磨重逢。鎮上老街的照壁上,人們用從廢墟中撿出的碎瓷片拼出“大愛無疆”4個字,這見證了援建過程在災區人民和援助人員心里留下的烙印。
在援建人員離開前,都江堰方面曾提出,希望以上海的名字為一條街道命名。上海援建指揮部婉拒。不過,他們還是以特殊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在都江堰,他們建了頗具上海風格的“壹街區”。
在都江堰的年輕人眼里,外立面采用黃色和橘色的“壹街區”造型好看,很有都市的感覺。援建方則有更長遠的考慮。他們在總結中寫道:“以援建‘壹街區’項目為載體,促進都江堰城市旅游、商業、公共服務等功能進一步完善。”
除此之外,一條公路緊緊地將都江堰市虹口鄉和上海市虹口區連結在了一起。這條由后者援建的蒲虹公路,全長23.8公里,在海拔1450米的山區上蜿蜒,被當地群眾稱為“生命之路、安全之路、發展之路”。
2009年到都江堰旅游的上海游客達10萬人,超過震前水平。在虹口區的支援下,虹口鄉先后有5批旅游管理人員到上海參加培訓。在虹口鄉黨政辦負責人的印象中,上海來的游客,一般都要走蒲虹路,而為這些游客服務的景區人員,有不少正是在上海培訓過的。
在北川新縣城,援建人員撤離后,田興惠所在的“重建辦公室”被撤銷,更名為“對口援助合作辦公室”。其他17個縣市也同樣如此。這意味著,18個災區縣市將會與18個援建省市常來常往。
新機構掛牌前,田興惠接待了一批新的山東“親人”。這是一個劇組,要拍攝一部反映援建和災區重建的電影。該片編劇曾與田興惠長談過3次。
此時,從山東帶來的蔬菜種子,在山東援建的北川農業示范園區播種后,有些正在開花,有些則已結滿豐碩的果實。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