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一新的幸福生活
救災,生命重于一切;重建,民生高于一切。失所者已安居,老幼者已有養,孤殘者已得助,求學者已獲教。這最令人欣慰!
生活,在重建中重燃希望。“地震寶寶”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將迎來三周歲生日。2860多名“再生育嬰兒”平安降生,新的生命給失去孩子的家庭帶來新的希望。地震造成的1400多名孤兒、孤老、孤殘人員,生活也有了妥善安排,他們衣食無憂,快樂生活。一些在地震中破碎的家庭重組在一起,妻子有了丈夫,孩子有了媽媽,千百個重組的新家庭開始了新生活。
生活,在重建中選擇堅強。“芭蕾女孩”李月,在輪椅上實現自己的舞蹈夢想。青川“標語人家”石光武,用獨臂挑起新的生活。被地震奪去雙腿和左臂的黃莉,創辦了“心啟程”心理援助電話熱線,用真情鼓舞他人的信念和勇氣。還有災區許許多多普通人,他們的堅定、堅強、堅韌,讓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偉大和生活的意義。
生活,在重建中更加美好。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災區群眾有了新的就業機會,找到了新的生活出路。走進淳樸好客的桃坪羌寨,與篝火相映的是羌族兒女的燦爛笑容。走進游人如織的綿竹九龍鎮,和桃李齊放的是鄉村旅游的紅火場景。走進茶尖吐翠的邛崍南寶山,隨炊煙升起的是異地安置群眾的幸福生活。三年重建,災區群眾不僅住上了好房子,正逐步過上好日子。
穿越災難,在創造中生活常青,未來生活也充滿了希望,這正是我們所看到的人民群眾最基本的追求。這種樂觀、自信和豁達,讓人們更加熱愛生活、尊重生命,更加珍惜現在、憧憬未來。
根深葉茂的精神家園
多難興邦,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一次次從災難中崛起,偉大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與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相伴相生的,是四川人精神的成長和品格的再造,我們不僅重建了一個物質家園,更是重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精神家園。
在重建家園中,我們感受到了無疆大愛,得到了八方援助,同時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也熠熠閃光。“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受災群眾自建住房上的兩條標語,喊出了災區人民不等不靠、用勤勞雙手重建家園的自信與豪情,是災區以至整個四川精神風貌的生動寫照。
特大地震無法阻滯文化傳承的腳步。我們有選擇地保留了部分飽含悲情的地震遺址展示后人,努力將都江堰二王廟修葺如初,碉樓、羌寨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護,文化產業帶和藏羌文化走廊加快建設,內容豐富的各類文化活動,昭示著精神與文化重建的最新成果,也充分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感恩奮進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力量。今日巴蜀大地,處處涌動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人民子弟兵、感恩全國人民的濃濃深情。災區群眾把感恩之情鑲嵌在重建住房、學校、醫院、道路的名字中,譜寫在《因為有你》的歌曲里,鐫刻在所有四川人的心坎上。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山東大旱,四川人民感同身受、千里馳援。感恩奮進,知恩報恩,已深深融進四川人的血脈之中。
災后重建的偉大勝利,是一段信念鑄成的歷史,是民族精神的標識。四川災區,已經成為了我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窗口。
三年間,四川從悲壯走向豪邁,是因為我們有一個堅強的黨,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有一個偉大的民族,還有一群堅韌不拔的四川人民!
在震后三周年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謹以此寄托對逝者的無限追思,送上對生者的美好祝福。(作者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