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下午,第六屆“全國網絡媒體陜西行”的編輯記者在春發生飯莊享用了的一頓歡樂的晚餐。
春發生為什么叫做“春發生”,有編輯記者很好奇,據飯店工作人員介紹,“春發生”其名取自唐代大詩人杜甫《春夜喜雨》詩中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名句。當年因葫蘆頭而聞名于世的春發生,目前已經成為精品陜菜的匯聚之所,經營的“陜西風味宴”、“五行系列炒菜”、“養生神仙面”、“葫蘆頭泡饃”、“粉湯羊血”、“三鮮煮饃”等十余個菜點先后被評為“中華名小吃”、“中國名菜”稱號,入選“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發生飯店是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直屬企業,創建于1920年,其名取自唐代大詩人杜甫《春夜喜雨》詩中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名句。飯店繼承了藥王孫思邈的養生食療理念,沿襲了上千年的傳統烹制工藝,以經營陜西特色、養生五行宴席、特色五行菜、陜西風味宴席、名菜名點及主打特色小吃“葫蘆頭泡饃”為主的特一級飯店。
飯店在傳承老字號特色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提升、完善五行菜的豐富內涵,先后榮獲“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全國綠色餐飲企業”、“中國名菜”、“陜菜優秀宴席獎”、“西安名牌企業”等榮譽稱號,2009年入選“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陜西省、西安市政府重要的對外接待“窗口”。
葫蘆頭泡饃是歷史悠久的陜西傳統風味小吃,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葫蘆頭泡饃的攤點,然而幾十年來人們卻一直對“春發生葫蘆頭”情有獨終,其原因一方面是春發生飯店是西安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老字號飯店,另一方面要歸功于制作春發生葫蘆頭的“四絕”,既打饃、洗腸、吊湯、泖饃。
第一絕:打饃 春發生葫蘆頭的餅大有講究,色澤必須金黃色,質地必須柔、韌、筋,形態更是講究“虎背鐵圈菊花心”,“虎背”是形容餅色澤的金黃,“鐵圈”是指由于餅型的圓度而形成的深褐色邊沿,“菊花心”則是指經過多次揉制才可能形成的餅心的形態,只有這樣的餅才算合格。
第二絕:洗腸 做葫蘆頭泡饃的主要原料是豬腸肚,而腸肚清洗的好壞是關系到整個泡饃質量的頭一關。腸肚加工的不好,腥味異味難以祛除,廚師技藝再高,也難做出上乘的葫蘆頭泡饃。春發生在清洗腸肚方面歷史悠久,方法獨特,要經過漂沖、捋、刮、翻、摘、回翻、漂、煮、晾等十幾道工序,且在清洗腸肚過程中,按一定的比例,用鹽、醋等物除腥祛味。這樣洗好的腸肚色白晶透、無腥無臭,經過烹制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食之滑嫩、入口即爛。春發生飯店的腸肚制品之所以深受顧客歡迎,與其獨特、嚴格的腸肚加工過程不無關系,難怪91年人大代表參觀過春發生的洗腸過程后,交口稱贊說:這樣的加工環節讓人吃著放心。
第三絕:吊湯 葫蘆頭泡饃的好壞關鍵在湯上,“春發生”的創始人何樂義先生,起家時是以肩挑擔子在五味什字設點賣葫蘆頭泡饃,他選料精心、制湯上精,每天一大早他將豬大骨、雞、鴨等料按一定比例投入鍋中,熬好湯后放入桶中,下午出攤賣飯,將桶中湯逐次加入泖飯鍋中,湯完收攤多一碗也不賣,即使后來發展為店鋪后,其做法依然如故,從不亂加水,因此春發生葫蘆頭的湯,具有味濃、湯鮮、色白的特點,冬天滴在地上即刻成冰。幾十年來,春發生飯店雖規模不斷擴展,但在熬湯配料上嚴格按照傳統制湯技藝:單鍋熬湯、定量投料、一次成湯、不再加水,且堅持隔夜湯堅決不用,并在原配料基礎上增加鮮牛肉、鮮大肉,使春發生的的湯料精味濃堪稱一絕。
第四絕:泖饃葫蘆頭泡饃的成形,關鍵在廚師最后的加工手法“泖”上,這是烹調技藝中一種古老的傳統工藝,按關中俗語“泖”(音發:冒)其實是“泡”的通假字,意為湯浸物也。“泖饃”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一碗葫蘆頭最終的好壞全在這個“泖”,好的廚師能熟練運用旋、轉、打的手法,使饃全部浸透,饃塊滑軟沒有硬心、調料滲透均勻、層次分明、造型美觀、越吃越香,尤其在“泖”制口湯、干泡時不同于煮饃利用火候收湯,而要全憑饃“泖”的程度及湯滲入的多少來掌握,只有饃“泖”到了、“泖”勻了,顧客食后才會味香纏齒、回味無窮。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