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墻垣破解朝向之爭
秦始皇帝陵園的內城之內早就發現有一條南北向的隔墻,與一條東西向隔墻一起圍合成東西部一個“小城”,其內為墓葬區。
勘探結果顯示,內城之內原來發現的那條南北向墻垣,北自內城北墻,南到內城東西向夾墻的門址西端,全長達632米,遺跡保存寬度為8米左右,遺跡保存厚度1.2-2.8米。其墻垣可分為基礎、廓房散水、墻體三部分,北端廓房散水保存較好。在墻垣的西邊緣發現一段南北長為70米、寬為1.4-2米左右的廓房散水遺跡,在東邊緣則發現一段南北長約14.4米、東西寬2米左右的廓房散水遺跡。
除了搞清楚原來發現的南北向隔墻之外,尤其重要的發現是,陵園內城北半部不僅有一條南北向的墻垣,在其東邊還存在著一條與其平行且等長的南北向墻垣,二者平行間距約78米處,其遺跡保存寬度4.2米左右。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曹瑋說,陵園內城北半部的兩條南北向隔墻平行,正好與內城北墻和內城中部的東西向夾墻一起,構成一個狹窄的南北向通道,并且使內城北墻的東側門址和內城東西夾墻的門址一起,與內城南門、外城的南門和北門在南北向上位于一條直線上。如此一來,這一通道就應是內城南北向的主道路,出此通道則直抵外城北門,從而構成了秦始皇帝陵園布局的南北向主軸。
秦陵曾遭洪水之害
針對秦始皇帝陵園的科學考古工作起源于1962年,其時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了對秦始皇帝陵園的第一次全面考古勘察工作,測繪出第一張陵園平面布局圖,發現了諸多城垣等遺跡遺物。但是受兩千多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古今地形地貌已有很大變化。
2010年以來,為了給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和規劃提供第一手的考古勘探資料,秦始皇帝陵考古隊對陵園城垣及附近部分地區進行了復探,首先發現如今的陵園地形則主要是遭到南部山區的洪水之害,使陵園內長期形成并存在著多條河道。
勘探調查表明,秦始皇帝陵園(尤其是南部)的自然破壞主要來自于多條洪水形成的河道。從地理位置判斷,最具破壞力的一條河道的洪水,應當來自驪山北麓最大的山口——大水溝。這條河道由外城東側進入陵園,沖刷破壞了陵園外城的東南角,并進入陵園東部,沿東內外城間向北傾瀉而下,從而對陵園東部區域的遺跡造成了很大破壞。
引人注意的是,秦始皇帝陵園的中北部區域可能也被來自東側的洪水沖刷,內外兩部分洪水的共同作用使外城東墻的大部分區段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外城東北角區域破壞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