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播發通訊,全面介紹遼寧探索實踐文化體制改革之路
向文化強省邁進
據新華社沈陽10月28日電(記者張非非李克瑤)近年來,遼寧人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渴望,正借助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化作一股不可逆轉的力量,在遼寧大地上迸發、奔涌。
讓遼寧人倍感驕傲的是,遼寧通過積極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文化市場化運作成效顯著。繼2003年沈陽市在國家啟動文化體制改革中“試水”成功,2009年遼寧設立“遼寧中部城市群文化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阜新、遼陽、鐵嶺等8個遼寧中部城市劃入試驗區,進入全面改革階段。
在這一過程中,遼寧省嚴格按照中央要求,堅持“不留殼,不借殼,不造新殼”、“不可逆,可核查,真改真轉”原則,積極推進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工作。到2010年底,全省有13家國有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其中市級9家、縣級4家。截至目前,全省61家文藝院團已完成37家,并力爭在2011年底完成全省國有院團改革。
與此同時,遼寧已完成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313家,其中,21家經營性出版社和65家新華書店全部完成轉企改制;67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全部完成轉企改制。
營口市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做法,使文化資源迸發出活力,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注入了生機和活力。2009年,營口市評劇團、京劇團、歌舞團三團加在一起,年演出收入也僅有44萬元;2010年,三團合一、事業轉企業,組成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人員減了2/3,收入卻達到144萬元。“不留殼,不借殼,不造新殼”、“不可逆,可核查,真轉真改”的“營口模式”叫得響、做的實。營口市文藝表演團體轉企改制項目獲得2010年度文化部國家創新工程項目立項,被文化部確定為全國首批十家文化體制改革調研重點聯系單位之一。
全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全面展開并取得進展。14個市已完成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整合,組建了綜合執法機構。在100個縣區中,完成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整合的有19個,組建綜合執法機構14個。
與此同時,2010年,遼寧省文化廳強調加大規劃指導力度,使文化產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制定了《關于促進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并開展了文化產業“四個一”工程建設:即一個地級市要建設一個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培育一個優秀文化企業、打造一個優秀文化產品、搭建一個文化產業會展平臺,以此引導帶動全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上一年遼寧省文化系統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50億元,同比增長30%。
此外,最讓遼寧人高興的是公共文化建設遍地開花。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在大連,農民自辦圖書室100多個,市民自辦的業余文化藝術團活躍在589個社區;在鞍山,秧歌隊、扇子舞、民樂隊等每個鄉鎮都有,被稱為“一鄉一色”;在錦州,3個城區有自發民間藝術團隊千余個……
遼寧首創“廣電模式”,全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遼寧運用“廣電模式”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了廣大農村群眾足不出戶收聽收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節目。
遼寧建成點播服務點6萬多個,推廣點播用戶209萬,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目前,遼寧提前兩年實現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目標,完成“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目標。在全省11762個行政村中,建成農家書屋6269個,建成綜合文化站338個,形成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為廣大農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9月在遼寧省舉行的第八屆藝術節上,歷時近1個月的演出活動中,群眾文化專場演出占到17天,在350場、共1870項縣級以上群眾文化活動中,近9萬名群眾親身參與演出,200多萬人次到場欣賞。
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是遼寧省2010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由每年3000萬元提高至1億元,還設立遼寧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每個基金政府投入引導資金3000萬元至5000萬元,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同時,政府投入新建遷建省圖書館、博物館等八大公益文化場館,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
最讓遼寧人自豪的是他們給全國人民端出一份份精彩的文化“東北菜”。遼寧藝術舞臺上精品迭出,話劇、芭蕾舞劇、評劇,一個個“遼寧制造”享譽海內外,藝術舞臺更加繁榮。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排演的話劇《郭明義》在全國巡演引起轟動。
沈陽評劇院評劇《我那呼蘭河》入選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并獲文華大獎。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黑石嶺的日子》獲得文華獎特別獎和全國話劇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入選2009-201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全省有20多幅(件)美術作品參加了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展覽。
來源:遼寧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