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在街上跌倒了怎么辦,扶還是不扶?推門出去后,有多少人會給身后的人留扇門?走在路上的行人掉了東西,有多少人會主動幫忙撿起?當今社會,有多少人會義無反顧地捧起“跌倒”的愛心?這些讓中國人陷入深深思考的問題,也吸引了《遼寧日報》的關注。
2011年10月至11月,《遼寧日報》在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的部署和指導下,推出大型策劃“道德實驗”,運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對當今中國的道德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當今中國主流道德是向上的”觀點。這一策劃一經推出,立即吸引了廣大讀者和網民的強烈關注。
人們印象中,黨報發行,基本上是公費訂閱,只訂不看。不看的原因有二:他們想看、愿看的內容,黨報沒有;黨報刊發的內容,對他們用處不大,甚至有些觀點和分析沒有他們看得準、識得透。黨報在目標讀者中的吸引力在喪失,黨報的公信力在弱化,黨報在黨內的影響力在降低,在非常活躍的報刊市場中被邊緣化。如何吸引讀者,如何讓黨報進報亭、進家庭?這正是《遼寧日報》所要回答的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遼寧日報》從內容、發行、社會效益等諸多方面進行了不斷嘗試。《遼寧日報》用兩次改版的蛻變,令人滿意地回答了“黨報應當怎樣辦?”的命題。黨報讓讀者眼前一亮。
2009年以來,《遼寧日報》先后進行兩次改版創新。第一階段自2009年4月1日始,主要目的是提高閱讀率,讓訂遼報的人看遼報;第二階段自2009年7月1日始,進報亭進家庭,主要目的是提高影響力,讓沒訂遼報的人買遼報、看遼報。
兩次改版,《遼寧日報》報幅由780變為720,擴版增容,實現了全彩印刷,標題活了,版面美了,報相莊重時尚;同時,報紙大膽使用圖片,增強版面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美感,體現新聞力量之美的同時,創意類版面設計突出時尚新銳氣息,對讀者形成強大吸引力;政經新聞、熱點新聞、發現新聞、服務新聞、評論新聞、圖像新聞六大新聞體系的形成,在滿足讀者需求時堅守黨性原則和審美取向,界定了“黨報新聞”。
改版創新的同時,《遼寧日報》打破單一靠公款訂閱的發行模式,創新報紙發行手段,挺進報刊零售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2009年7月1日進入零售市場后,《遼寧日報》當天在沈陽報攤賣出2126份,一周內上升至3530份,第10天突破了5000份。截至2010年2月中旬,日均零售量穩定在15000份以上。
黨報進報亭進家庭,得到了讀者的認可,黨報權威、莊重,不炒作,不獵奇,強調理性和建設性的特點,讓讀者聽到了與都市報不一樣的聲音。“《遼寧日報》好看了、耐讀了、有用了。”這是讀者給予的評價,也是《遼寧日報》向前發展的動力之源。
來源:中國日報網 (記者 張少虎)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