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正在朗誦《福頌》
福文化成為多福社區的標志
“幸居中國,我之大福。幸逢盛世,我之真福。多福小區,福之大全……”今天上午,穿著大紅唐裝老人們的一首《福頌》打動了來自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的記者,在多福社區,福文化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
沈陽市沈河區大南街道多福社區,是一個很多人心中夢想的和諧家園,這里沒有別墅洋房,卻處處讓人感到幸福溫馨,這里相見的只是尋常百姓,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喜氣洋洋。
但就在3年前,多福小區還是一個以“臟、亂、差”聞名的有著30年樓齡的老舊小區,小區改造工程不僅改變了小區的外表,更用文化建設改變了生活在小區中人們的內心。
小區改造 將老舊小區變成大家庭
多福小區是個有著30年樓齡的老舊小區,80%的居民是原五三鄉的菜農,素質較低,陋習不少。2009年3月,沈河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入手,投入800余萬元,對多福小區進行全方位的改造。改造中,政府采納了社區居民的諸多建議和意見,充分發掘了多福小區獨有的文化內涵,形成無法復制的特色“福”文化,創造性地建立了沈河區乃至沈陽市的“?!蔽幕?。
匯福門、迎福墻、祈福石、聚福亭、福田廣場、千福榜等八大景觀只是多福小區“?!蔽幕挠布?。小區居民自發獻出書法作品妝點小區,沈河區政協副主席馮述撰寫的《福頌》被小區居民作為多福小區的“小區紅詩”,在遼寧電視臺、遼寧大劇院等處演出,凝聚了小區居民的心靈力量。
多福社區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創編了“祈福規”,也就是福文化規則。即“關愛致福、孝悌致福、慈善致福、勤勞致福、奉獻致福、文明致福、健康致福、寬容致福、環保致福,平安致福”,把福文化更具體化、形像化地與每個人行為聯系起來,還制作成標語旗懸掛在小區主廣場和燈桿上,提示居民踐行,規范行為,提升了小區居民的整體素質。
小區改造完成后,社區還開展了社區景觀、廣場體育設施的志愿者認養活動,得到了廣大居民的積極響應。通過創建“?!蔽幕南盗谢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得到了傳承和弘揚,居民的道德修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人們的思想覺悟也得到了升華,社區居民親身、真實地享受到了“?!?,極大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有力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一些老住戶都說:“過去小區臟亂差,樓上樓下不認識,哪來的福?如今小區改造好了,活動多了,像個大家庭了,我們才真真切切感覺到福呀!”
小區文化積淀 建出自己的圖書館
兩年多來,多福社區的“福文化”創建工作結出了累累碩果,并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了使這些精神財富沉淀下來,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展現給大家,多福社區從2010年10月開始著手籌建了多福社區“福文化”博物館。
2011年2月17日(正月十五),多福社區舉行了“福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與專業博物館相比,“?!蔽幕┪镳^也許還有些簡陋,展品還不夠檔次,但是在欣賞陽春白雪的同時,來自草根的下里巴人同樣精彩,因為這畢竟是社區居民自己的博物館。
在博物館里,2011張居民的笑臉成了鎮館之寶,最早開始征集照片時,競爭還不激烈,后來送照片的人太多,門檻就抬高了,得對居民、對社區有貢獻的人才能“進駐”笑臉亭。對此,一直參與展館籌備的郭東輝老人很贊同,“所謂福文化博物館,就是要促進家庭和睦、社區和諧?!?9歲的郭大爺說,一張張居民的笑臉是“福滿家園”的最好體現。
記者了解到,社區招募的志愿者講解員在經過培訓后即將上崗,這將為多福社區的福文化構建工作再次增添一大亮點。
來源:東北新聞網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