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鏈接:
哈密市位于新疆東部,是哈密瓜的故鄉,瓜以地命名,地以瓜聞名,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哈密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域面積8.5萬平方公里,下轄18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全市總人口47.21萬人,居住著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等36個民族,其中漢族34.75萬人,占總人口的73.60%,少數民族人口12.46萬人,占總人口的26.40%。
近年來,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哈密市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加快推進“三化”建設進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可以用10個字來概括瓜鄉哈密的基本概況,即“瓜鄉、煤都、風庫、光谷、樞紐”。
【瓜鄉】哈密瓜因哈密而得名,哈密也因哈密瓜而享譽世界。哈密瓜在新疆已有2000多年的栽種歷史,經過多年的精心栽培,哈密瓜的品種已達100余種。目前,哈密瓜種植面積2.87萬畝,年產商品瓜5.71萬噸,銷往北京、上海、廣東、香港、澳門等市場,并遠銷東南亞各國。
【煤都】哈密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儲量大、品種多、易開發,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粉、高發熱量“三低一高”的特點,預測儲量3389.6億噸,占全國預測儲量的11.5%,占新疆預測儲量的31.6%。“十二五”期間,圍繞“疆煤東運、疆電東送”戰略部署,哈密市著力提高煤炭生產規模,力爭到2015年,煤炭生產規模達2.45億噸,實現產能1.2億噸;煤電實現裝機1396萬千瓦,其中外送電996萬千瓦。
【風庫】哈密是新疆風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新疆九大風區中的三大風區就在哈密。目前,哈密已被列入國家重點建設的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十二五”規劃風電裝機容量達329萬千瓦。風電基地的建設拉動了風電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目前,國內風電裝備制造業領軍企業金風、華銳、中復聯眾、海裝、上海泰勝等10家企業已入駐廣東工業加工區,哈密市將致力打造全疆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光谷】哈密市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空氣干燥,大氣透明度好,云量遮蔽少,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3250小時,是新疆太陽能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6214.66兆焦/平方米,全年日照時數3170—3380小時,是全國日照時數充裕的地區之一。哈密市東南部、星星峽等區域全年日照時數達3500小時,比俗稱“日光城”的拉薩還多350小時,具備太陽能發電的優越條件。“十二五”規劃光伏發電裝機100萬千瓦。目前,已有19家企業、31個項目入駐哈密光伏產業園投資發展,已并網發電4萬千瓦。
【樞紐】哈密擁有十分重要而獨特的戰略地位,既是新疆向內地開放的門戶,又是我國向西開放的主要陸路通道和橋頭堡,具有東西雙向開放的地緣優勢。哈密與烏魯木齊等新疆7城市被確定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連霍高速、京新高速橫穿全境。“十二五”期間,興建蘭新第二雙線、哈密—羅布泊、哈密—額濟納旗等九條鐵路,哈密將建成重要的鐵路樞紐。民航快速發展,目前,哈密開通了哈密—烏魯木齊、烏魯木齊—鄭州及烏魯木齊—西安經停哈密的航線,哈密正朝著建設集公路、鐵路、航空于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東聯、西出、南通、北拓”的現代交通樞紐中心邁進。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縮短了哈密融入世界的距離,也加速了哈密開放的步伐。
同時,獨具特色的礦產、旅游、農牧業資源,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使哈密市具備了率先發展的條件。
哈密市是全國十大資源集中區之一,已探明78種礦產,發現礦產地1000多處,品位高,儲量大,易開采,占全疆已探明礦產的60%,儲量名列全疆前列的有煤、鐵、銅、鎳等礦種17種;哈密市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天山將哈密市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地質單元和氣象單元,集南北疆風光和特色為一體,素有“小新疆”、“新疆縮影”之稱。山北森林、草原、雪山、冰川渾然一體,山南五堡魔鬼城、黃田廟兒溝、沁城太陽溝等構成特色鮮明的大漠風光,被稱為“游哈密,走遍天山南北”。
哈密市是精品哈密瓜的原產地,盛產哈密大棗、葡萄、優質羊肉等特色產品。近年來,圍繞優勢產品打造優勢產業,建設規模化、標準化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紅棗標準化園區、現代畜牧業示范園區。特色農業已成為哈密市最穩定、最具潛力的產業,特別是哈密大棗被譽為中國棗業的唯一上品,因原產于哈密市五堡鎮,又稱五堡大棗,果品個大、肉厚、皮薄、核小,制干率可達52%,是一種具有高營養和高保健價值的果品。1999年獲昆明世博會金獎,2009年獲國家地理保護標志,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中國大棗之鄉”。設施農業已建成日光溫室1.6萬座,總面積達4.3萬畝,逐步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生產基地,種植品種由單一蔬菜向花卉、食用菌、葡萄、油桃等多領域拓展,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