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一場名為《殷墟與商王朝——一個考古學家的獨特考察》的學術講座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及安陽考古站站長唐際根先生,以一個堅守殷墟數十年的一線考古學家的獨特視角全方位地向觀眾解讀殷墟的文化魅力以及其在商王朝的地位。
講座分為三個部分,即文獻中的商王朝,商王朝歷史的考古學描述和透過殷墟看商朝。唐際根先生講到,商王朝的都城安陽是甲骨文的發掘地,近100年前,王國維先生在讀甲骨文時,發現甲骨文中關于商位的記載與《史記》完全吻合,從而證明商王朝確實存在。隨后,1928年,國民黨決定挖掘安陽,而當時的安陽殷墟只是晚商的遺址,因此,1950年以來,便開始了早商的探尋。
唐際根先生還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的考古經歷。他說,考古的過程雖然枯燥乏味,環境艱苦,頂著重重壓力,但是當挖出東西,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時的喜悅卻是無以言表的。他還鼓勵在場的考古學習者不斷充實自己,“總有一天,你們也會感受到這種成功的喜悅與自豪,”唐際根先生說道。
講座最后,唐際根先生根據安陽殷墟,以及他多年的研究,向觀眾介紹了商朝人的相貌、商王朝的社會組織、商人的日常生活、埋葬制度、文字書寫以及商代的工農業生產等。根據安陽殷墟里的骷髏,唐際根先生研究得出商朝人的長相屬于蒙古人的東亞類型,而商王朝并不是人們理解的奴隸社會,它是一個高度分層、高度等級化的社會,目前,唐際根先生稱,他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名詞來形容這種社會組織,但他確定,這個名詞一定與家庭、宗族相關。
據悉,為了配合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日,2012年6月9日,陜西歷史博物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舉辦了《殷墟寶藏—商王都珍寶展》,這是陜西省首次舉辦的該主題展覽。而《殷墟與商王朝——一個考古學家的獨特考察》學術講座也是為了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后所隱藏的深邃的歷史故事,加強對歷史的理解而舉辦的。
來源: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記者 盧宏艷 實習記者 高姝玥)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