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烏魯木齊市美術館,觀眾正在參觀“激活正能量”中國當代油畫家學術推介展。
新疆網訊(記者劉盼蔣曉攝影報道)烏魯木齊市美術館背后堆著十來個未拆封的集裝箱,里面裝著內地藝術家的作品。“東西早運來了,但是館里展覽檔期排到了2015年六月。這些作品,只能見縫插針,看看能不能騰出三五天展出來。”市美術館館長劉元說。
實際上,除了烏魯木齊美術館外,其他能辦書畫、攝影等藝術展的展館從2014年六月起就已經爆滿了。
有個典型的例子,9月初,烏魯木齊和連云港作為友好城市,想在烏魯木齊辦個兩地美術作品交流展。為了找展館,跑遍了所有具有規格、能辦展覽的地方,包括位于7坊街的當代美術館、國際會展中心、自治區博物館和市博物館、市文化館以及民營美術館,最終在市博物館二樓臨時騰出來一個廳,總算辦成了。
近日,記者走訪了解到,烏魯木齊各大藝術展館檔期均排到了2015年,不論是本地還是內地藝術家要想在烏魯木齊辦一場具有規格、藝術水準高的展覽,須提前半年預約。展覽如此密集的背后,到底蘊藏著怎樣的玄機?
本地:老百姓藝術品需求激增
烏魯木齊市美術館于2004年5月23日正式對外開放,結束了烏魯木齊乃至新疆沒有專業美術館的歷史。10年間,劉元見證了該館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的巨變。
11月17日,劉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供了一組對比數據:頭兩年,一年不到20場展覽,參觀人數全年只有上萬人次,且多為單位組織觀展;近兩年,每月四場展,一年最多能辦50場,觀展人數也激增至40萬人次。
“這40萬人次,絕大多數是自發來看的市民、藝術院校學生、國內外游客。”最讓劉元感慨的是,觀展者的藝術鑒賞能力逐漸增高,頗具專業水準。“六七年前,有人進來就問‘這畫多少錢’,現在來看畫的人,先問這些作品是作者哪個時期創作的,更多考慮的是收藏價值。”他說。
新疆當代美術館館長宋青松透露,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增長,書畫藝術品需求量呈現激增趨勢,除了專業收藏、投資外,老百姓也能消費起藝術品了。
八一劇場旁邊的建筑,多年前是一家舞廳,如今也改造成為書畫社。陽光書城旗下的陽光書畫院也將開門揖客……“從公辦到民營,烏魯木齊的藝術展館、畫廊如雨后春筍一樣,大概有上百家,也是因為市場需求大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國內:走出去,擠進來
2011年,烏魯木齊市美術館正式成為文化部藝術司所屬的“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成員,新疆僅此一家。
“從那之后,內地美術館、藝術家紛紛帶著他們的館藏作品和精品力作走進新疆。”劉元回憶說,多年前,新疆藝術家赴內地辦展,大多是公對公性質的,很少有內地城市主動邀請開辦交流展和學術活動的。
近幾年,山東、北京、上海等省市自主來烏辦展和學術交流的場次成倍增長。“我們的藝術作品大量走出去,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追捧;內地乃至中亞的藝術家紛紛帶著作品擠進來,一來是交流學習,二來是通過新疆這片中西方文化交匯的地方激發創作靈感,再者就是文化市場逐漸活躍起來。”劉元說。
與之而來的,除了國內外藝術家和作品外,還有收藏家、投資者專程奔著某場展覽來到烏魯木齊,宋青松分析道:“當代美術館去年全年接待觀展者10萬人次,由于我們的藝術推廣和學術研究活動面向中亞,放眼世界范圍,很多國內外觀展者千里迢迢趕來,或為欣賞、或為收藏。”
據了解,目前烏魯木齊市民能見到的展覽大致分為三類:專業藝術展是專業藝術家作品展以及美術館與美術館之間的交流展;行業展也就是各委辦局或者民間公益協會舉辦的展覽,如消防展、集郵品展、旅游宣傳展、公益展等;業余展則多半是具有專業水準的藝術愛好者的個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