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拆開后,可看見填充物都是纖維棉。唐紅梅 攝
63歲的孫惠蘭春節前給老伴買了件羽絨服,嫌薄剪開里襯準備塞棉花時卻發現,這件花了900元買的“羽絨服”,里面只有一層纖維棉。
8日,在孫惠蘭老人家中,雖然“羽絨服”的里襯已全被剪開,但老人還舍不得丟棄。這件羽絨服深灰色,帶毛領,外觀看不出也摸不出是羽絨服還是棉衣。服裝吊牌已被丟棄,衣服內的標簽上全是老人看不懂的英文。老人把“羽絨服”里襯展示之后,就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纖維棉。
老人說,2015年春節前,她和老伴一起到長江路的一個市場,準備給老伴買件羽絨服,轉了幾家店后,相中了一件“楊森”牌羽絨服。
店主說,該羽絨服是大品牌,能保證100%是羽絨的,且可按半價賣給老人。當時老伴穿上羽絨服后很合適,加上店家還打了五折,也沒顧上看衣服的吊牌標簽,老兩口就就買下了。
孫惠蘭說,讓她和老伴沒有想到的是,羽絨服買回家之后,老伴每次穿這件羽絨服出門,都覺得很冷,還因此感冒了兩次。3月4日,孫惠蘭將羽絨服的里襯剪開打算塞點棉花進去,但卻發現羽絨服的填充物并非羽絨,而全都是一層薄薄的纖維棉。隨后,老人去找羽絨服賣家,但那間羽絨服店已經轉租。
因老人購買羽絨服時未留任何票據,且賣該羽絨服的店面已換人,她無處維權,工商部門也無法受理。
近十年,在自治區工商局公布的十大消費投訴熱點中,服裝類投訴一直位居前列,其中,冬春季,消費者對羽絨服的投訴占據服裝類投訴的大頭。
烏魯木齊市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在消費者對服裝類的投訴中,無消費憑證是難以維權的主要因素,所以,購買任何商品,向商家索要購物小票是日后維權的第一個證據,如發現問題,第一時間找商家協商或向工商部門和消協投訴。
羽絨服真假怎么鑒別
看服裝標簽應有以下內容:制造者的名稱和地址、產品名稱、商標、規格型號、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等。對羽絨服裝來講,更應標明填充物羽絨的含絨量、羽絨的種類及灰、白顏色、充絨量等。
拍用手拍打衣服,如果是真的羽絨服,那么它會很容易充氣且會變得很蓬松,這與羽絨本身的特性有關,如果是一般化纖絮片則保持原樣。
壓將羽絨制品鋪平,用手按壓,隨即松開,看制品是否很快回彈起來恢復原狀,如彈不起來或回彈很慢很低,說明填充物質量欠佳。
摸羽絨填充物一般多是鴨毛鴨絨,所以肯定會有一些硬梗,用手指尖仔細觸摸衣服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一些像大頭針樣的東西,這樣的才是真的羽絨服,摸著很舒服很柔軟的反而是假的。(唐紅梅)